原題:以獨特的政策優勢、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積極承接特色産業——
海南自貿港從政策高地邁向産業高地
當中華白海豚游弋於三亞灣的碧波之間,一艘艘遠洋貨輪自洋浦港啟航,滿載貨物駛向自貿港更加開放的未來——
當椰林因微風拂掠而沙沙作響,屹立於海上的海上風電集群,正助力自貿港加速實現海洋強省的宏偉目標——
當文昌國際航天城火箭劃破蒼穹,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迎來八方賓客,海南自貿港正以獨特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和生態優勢,吸引着全球資本、技術、人才加速匯聚。
風勁帆滿圖新志,砥礪奮進正當時。10月16日至18日,2025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海南)將在琼舉行。活動將圍繞現代生物醫藥及高端食品加工、高端裝備製造、商業航天、數字經濟等海南重點産業開展深度對接。這不僅是一場産業資源的精準匹配,更是自貿港建設進程中的關鍵落子。在全球經濟格局深刻變革的當下,海南以獨特的政策優勢、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正在書寫着從政策高地向産業高地躍升的嶄新篇章。
激活:政策紅利釋放新動能
10月15日,位於海口國家高新區美安生態科技新城的海南維力醫療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派繁忙,工人有序作業,全力保障國內外訂單的交付。
海南維力醫療自成立以來,緊抓自貿港建設機遇,逐步建成現代化醫療器械智能製造基地,擁有國內首條自動化導尿管生産線,具備大規模生産乳膠類醫用導管的能力,産品銷往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
海南維力醫療入圍海南自貿港加工增值擴區試點政策以來,已累計完成加工增值內銷産品211票,使用進口乳膠原料901噸,累計內銷享惠銷售額約7700萬元。
政策的順利落地,不僅顯著降低企業生産成本,更增強了産品的國際競爭力。目前,企業正積極推動新增品種納入試點範圍,進一步擴大産能與市場份額,助力海南醫療器械産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的信心,源於海南自貿港堅實的政策支撐。
海南澳斯卡國際糧油有限公司是洋浦保稅港區引進的首家大型實體企業,自落戶以來,澳斯卡糧油充分享受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紅利,年産值一路攀升至59.5億元,2025年預計産值可達80億元,今年加工增值享惠貨值已達到27.41億元,成績亮眼。
該公司董事長張慧&&,公司將深度挖掘併發揮自貿港政策紅利,加快融入全球産業鏈,未來繼續擴大産能,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糧油品牌。
海南維力醫療、澳斯卡糧油正是海南眾多借政策紅利實現跨越發展的代表性企業。其中,加工增值內銷免關稅政策精準構建起“海南精深加工+全國市場”的價值閉環,推動區域産業鏈從單純的“産業轉移”升級為深度的“價值共創”;與此同時,離岸貿易、跨境金融等配套創新政策協同發力,築牢區域經濟一體化制度根基。
在這一制度賦能下,今年1-8月,海南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實現10.8%的穩健增長。數據背後,是政策紅利通過區域協同機制産生的乘數效應—海南以其制度優勢激活區域資源稟賦,推動産業要素在更大空間範圍內優化配置。
聚勢:制度創新重塑新格局
時代激蕩,新機迸發;山海潮涌,新篇啟航。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已進入深度重構階段,在技術革命與市場格局的雙重驅動下,行業變革正持續深化。
面對新趨勢,海南自貿港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打造高水平開放的新高地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交匯點,牢牢把握産業有序轉移的重大機遇,奮力書寫區域深化合作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嶄新篇章。
當前,海南自貿港即將正式啟動全島封關運作,在省委省、政府重視下,海南立足“三度一色”獨特優勢,持續推進制度創新,全力打造産業轉移承接的“海上新高地”。
在距離臨高25公里外的海域,一片海上風機如“森林”般巍然屹立,為海南持續輸送清潔電力。海南充分利用海洋資源優勢,提出打造“千億元級海上風電産業集群”目標,並&&多項配套支持政策。
據統計,近兩年海上風電場總投資超300億元;儋州洋浦、東方等地逐步形成風電産業集群,東方電氣、大唐等企業實現10兆瓦風機“海南造、海南用”,一批産業鏈企業也入駐洋浦風電産業園。
海南大力發展海上風電,一方面源於其廣闊海域和豐富風能資源,另一方面着眼於海洋強省戰略,依託産業鏈的強延展性,推動形成涵蓋製造、施工、運維及融合産業的特色産業集群。
這正是海南“因地制宜”打造新質生産力的生動體現。
同時,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依託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等平台,也在積極布局深海探測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等産業,積極打造深海科技産業集群;文昌則大力引進和培育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産業,正在打造商業航天産業集群——
全省各地循勢而動,立足資源稟賦、深挖發展潛力,全力打造既有海南特色又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見新:平台優勢發揮新引力
據悉,2025中國産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海南)將構建“1+4+N”體系,“1”是一場開幕式活動、“4”是四場産業轉移專題對接活動,“N”是一對一會見、考察調研、項目簽約、成果展示等多場配套活動。從前期籌備、精準對接、全面保障,到活動成效的進一步深化,形成全周期項目轉化機制,確保合作意向高效落地。
經過多年努力,海南自貿港現代生物醫藥産業發展已取得顯著成效:520余種國際創新藥械“中國首用”,41種納入真研試點、21種獲批上市,“樂城研用+海口生産”模式持續擴大,已有美國、瑞士、中國香港等地的多款國際創新藥品和醫療器械落地海南。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正以“加速度”領跑醫療器械審批,三類和二類醫療器械獲批速度位居全國第一,仿製藥申報數和集採中標數均位列全國前十。産業培育成效顯著,已擁有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通過歐盟和美國FDA認證企業8家,醫藥工業出口額連續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高端食品加工産業同樣表現亮眼,“十四五”以來,海南工業增加值以年均20.5%的高增速位居全國前列,形成椰子、水産飼料等百億産業集群,海南的味道正在飄香世界。椰子産業區域品牌建設取得成效,椰樹牌、定安椰乳入選首批“中國消費名品”名單,海南椰子製品入選首批傳統優勢食品産區和地方特色食品産業重點培育名單。益海嘉裏、蜜雪冰城、菲諾食品、農夫山泉、東鵬特飲等50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相繼落地。
面朝大海,海南的裝備製造業正迎來春暖花開。省工信廳數據顯示,近五年來,該産業持續保持正增長,特別是在2021-2024年期間,連續四年規上裝備企業産值增長超過15%。今年上半年海南裝備製造業增勢尤為強勁,産值同比增長23.4%,增加值同比增長72.4%,拉動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長2.1個百分點,快速增長的態勢彰顯出産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
亮眼數據的背後,是海南裝備製造業的成型起勢:海上風電4家風機製造企業實現風電裝備交付,引進深海科技裝備企業38家,29家企業225項産品及技術服務實現本地化生産,同比增長50%;引進培育船舶游艇修造企業,具備游艇、漁船、風電運維船、特種作業船及遠海養殖裝備等生産製造能力;航空維修産業快速發展,2025年1月至8月産值同比增長123%,推動越南、韓國境外飛機維修業務落地;實現海南無人機産業“零的突破”。
當火箭尾焰劃破海南的夜空,琼州大地正在書寫屬於自己的航天傳奇。目前,文昌國際航天城“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三鏈架構初步形成。2025年文昌國際航天城謀劃實施近70個項目,引進一批火箭鏈、衛星鏈、數據鏈頭部企業,奠定了商業航天産業集聚發展的基礎。
數字的活水,也正在自貿港熱土上匯成江河。2024年全省數字經濟核心産業同比增長14.2%,這一數字背後,是海南“向數圖強”的堅定決心與紮實行動。當前海南正在積極打造數字經濟創新高地;推動海口復興城和海南生態軟體園數字經濟産業集群向創新驅動和應用驅動轉型;加速布局算力産業,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積極布局游戲出海、來數加工、集成電路等産業;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以場景應用促進數實融合發展。
此次産業轉移對接活動,不僅是一次跨區域産業資源的優化整合,更是一次區域合作能級的提升。各界嘉賓金秋十月相聚椰城,共同見證海南以制度型開放賦能區域協同,以産業生態升級推動價值共創,攜手譜寫“共建自貿港、共享新機遇”的嶄新篇章。(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邵長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