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至19世紀
中國的瓷器、扇子、銀器、漆器等藝術品經南海銷往西方
這些工藝品既有中國古風
又含西洋情調
讓我們走進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從清代外銷瑰寶
聆聽中西文明匯流之交響

廣彩
是廣州織金彩瓷的簡稱
採用多種彩繪技法
花紋佈滿器體
絢彩華麗
清乾隆年間起
廣彩成為外銷歐美的主要瓷器
17至18世紀
外銷廣彩呈現強烈的中西合璧風格
這只廣彩人物紋大碗又稱潘趣碗
譯自英文punch bowl
歐洲人曾在中國訂燒大量潘趣碗
用於盛放潘趣酒
或作家庭洗禮盆
或以之相互饋贈
很多歐洲家庭都將其作為家居陳設
視為高雅象徵

扇子在東西方均有悠久發展史
中世紀以來
扇子在歐洲被視為女性必不可少的服飾點綴
中國工匠將傳統工藝與西洋審美相融合
創造出大量專供外銷的扇子
既有中國傳統團扇、折扇和羽扇
也有歐式造型的骨扇
外銷扇色彩艷麗,紋飾華美,工藝奇巧
滿足了西方市場對扇子的需求

中國牙雕工藝起源甚早
新石器時代就有精美的牙雕製品
至清代
廣州牙雕在造型構思、圖案裝飾、雕刻技法等方面頗具特色
這套牙雕茜紅國際象棋
人物形神畢現
服飾紋路清晰
棋子造型為中式風格
為中外文明匯流之實證

清代銀器外銷與海貿政策密切相關
清代中期
外銷銀器呈純西洋風
款式、裝飾均按西方人審美設計製作
清代晚期
外銷銀器又融入更多中國文化元素
展現出中西合璧的風貌

17至18世紀
中國外銷至歐洲的傢具以漆木傢具為主
囊括櫥櫃、桌椅、屏風、針線盒、工具箱等
多數傢具的木胎先由訂購地做好
再不遠萬里運至中國
待中國漆匠髹漆彩繪後再運回
彼時歐美漆器多源自中國
這種局面一直持續至20世紀初
一瓷一扇
一漆一雕
皆是中外匠心共舞之交響
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願中外交流永續
記者:蒲曉旭
鳴謝: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
新華社海南分社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