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船型屋的活化利用不僅體現在原址展現,還應提煉黎族建築數千年流變中不變的文化內核——如船型屋的材料邏輯、空間布局、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使之在現代人的生活場域中被繼承和弘揚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趙葉蘋 陳子薇
站在高處眺望,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87間船型屋在山海間鋪展,仿佛隨時準備啟航的船隊。
形如倒扣木舟的茅草建築“船型屋”,是黎族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鮮活見證。
白查村保存着目前規模最大的船型屋聚落,與五指山市的初保村、昌江黎族自治縣的洪水村所保留的船型屋一起,活態呈現了黎族與自然共生的數千年歷史。
2022年,“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作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産列入世界遺産預備名單。近日,《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保護管理規劃》正式發布,初保村、白查村、洪水村等黎族傳統聚落,將通過“雙遺産”申報再現“人地共生”智慧。一場關於文化傳承與活態保護的探索在琼島大地展開。

海南省東方市江邊鄉白查村的船型屋(2025 年 6 月 11 日攝) 陳子薇攝 / 本刊
獨特形制映刻生存智慧
在黎語中,船型屋被叫做“布降亭竿”,意為“竹架棚房”,是黎族地區傳統村落的代表性建築。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有關於船型屋的記載:“居處架木兩重,上以自居,下以畜牧”。黎族先民面對海南島潮熱多雨的氣候與茂密的熱帶雨林,就地取材,創造出適應環境的船型屋,不僅是遮風擋雨的棲身之所,更烙印着黎族對自然的敬畏與巧妙適應。
走進四面環山的白查村,仿佛踏入凝固的時光。船型屋巧妙運用當地生長的樹木、藤條、紅泥等天然材料,以樹榦為梁柱,用藤條固定、編織出房屋主體框架,墻體採用紅泥與草根混合的泥漿,屋頂用藤條緊密編織成倒扣船型拱頂,覆蓋以厚實的茅草(葵葉)。
常年關注黎族文化的海南師範大學副校長張引説,船型屋搭建時以藤條捆紮竹木骨架,較少使用榫卯結構,“這恰恰是利用了海南藤類植物優異的防腐性與韌性”。
適應不同的氣候環境,船型屋的形態呈現變化。在五指山市初保村,氣候潮濕,蟲獸較多,“樓上住人、樓下置物”的幹欄式船型屋,化解了山區居住易潮熱的難題。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洪水村,金字形茅草屋,減少屋頂積水隱患以及陽光直射面積,適應幹熱少雨的氣候。
張引説,船型屋從高欄到低欄再到落地式,反映了黎族群眾適應自然能力的提升,以及與漢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具有重要的研究保護和活化利用價值。
守護“老屋的味道”
在白查村的船型屋修繕現場,常能看到一位皮膚黝黑、技法熟練的青年男子,他叫符打因,是白查村土生土長的黎族青年,也是“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市級傳承人。
“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一度面臨失傳危機,歷經一場持續十餘年的文化搶救。
隨着海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2009年,白查村村民集體搬遷至不遠處的新村,住進了磚瓦房。
時任東方市博物館館長秦巍慶幸及時抓住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契機,將白查村作為物質文化遺産得以整村保護至今。
“當時一些村幹部和村民找到我,希望能把老村保護起來。”秦巍説。2008年,秦巍對白查村進行文物普查登記,同年,“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12年,白查村入選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5年被列為海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住人、不維護的情況下,船型屋的自然壽命就兩三年。自2008年普查登記之後,白查村每兩年修繕一次,村莊原貌得以完整保存。
東方市文化館館長陳榮川回憶,2020年前後,“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只剩5名傳承人,沒有國家級傳承人,僅一位省級傳承人。
符打因的師父符那慶,正是當時那位僅存的省級傳承人。
“若不搶救,這項技藝將滅失在我們手上!”陳榮川奔走疾呼,從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廣電體育廳爭取到84萬元經費,拍專題片、出書籍、辦傳承人培訓班。培訓班每年十余期,每期3~5天,學員每日可獲80元補助。
1992年出生的符打因,14歲時就跟隨長輩學習搭建船型屋,是最後一代船型屋居住者。“剛開始住新房不習慣,還是想念老屋的味道。”高中畢業也曾外出務工,返鄉後跟隨符那慶系統學習搭建技藝。2019年,符打因獲評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目前是培訓班的指導老師之一。
培訓班辦在白查村村邊,培訓與修繕同步完成。這種“生産性保護”讓船型屋每兩年就能得到一次系統修繕,避免了臨近俄查村因無人維護而坍塌消逝的命運——俄查村原有165間茅草屋,村民搬出後僅三年就全部滅失。
如今,東方市“黎族船型屋營造技藝”傳承人隊伍已擴大至23人(1名國家級傳承人,22名市級傳承人),年齡結構顯著優化,周邊鄉鎮參與過培訓、掌握營造技藝的黎族青年已超過200人。
在現代人生活場域中被弘揚
目前,船型屋作為“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的重要組成部分踏上申遺之路。
多位受訪人士指出,深層次挑戰在於“活化利用”。不少村落地理位置偏遠,企業不敢投資;各市縣均準備對聚落進行整體修繕,恢復聚落原貌,但如何通過文旅融合讓村民共享保護紅利,目前尚未找到路徑;現有聚落只是空空的房舍,如何破解“空心化”,再現聚落所承載的人地互動關係、生活習俗特徵……
張引認為,對船型屋的活化利用不僅體現在原址展現,還應提煉黎族建築數千年流變中不變的文化內核——如船型屋的材料邏輯、空間布局、人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使之在現代人的生活場域中被繼承和弘揚。
過去幾年,張引帶領師生,結合現代人對居住環境的要求,將船型屋的文化內核注入到海南的民宿木屋、咖啡館、圖書室等公共空間的設計之中。海南省昌江縣的木棉廣場,張引參與設計的具有濃郁船型屋特色的大型建築,持續釋放着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
張引帶領學生研究設計了一款“可移動海南非遺傳承體驗裝置”。這是一個可以整體投放的虛擬互動空間,裝載有虛擬展廳,利用數字科技,可全景展現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産寶藏,將在海南環島旅游公路驛站投放。“裝置的外觀造型由海南船型屋演變而來,游客進入裝置可沉浸式體驗海南非物質文物遺産,並根據興趣鎖定下一站旅行目的地,這也是為老村引流的一個方法。”張引説。
近兩年,符打因帶着搭建團隊到海南其他地區設計建造了多個船型屋外形的特色民宿。“我們把黎族建築文化帶出熱帶雨林,為村民帶來了經濟收益。我希望通過持續創新,將船型屋帶到更多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