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城丨海南五指山:青山滿目碧水縈繞的翡翠之城-新華網


中國之城丨海南五指山:青山滿目碧水縈繞的翡翠之城

2025-06-19   17:30:26
來源:新華網
字體:

  新華社海口6月19日電 題:海南五指山:青山滿目碧水縈繞的翡翠之城

  新華社記者羅江、郭程

  五峰如指翠相連,撐起炎荒半壁天。從高處俯瞰五指山市,宛如巨掌托舉蒼穹:鋸齒狀的峰巒似彎曲指節直觸雲端,微微凹陷的掌心捧起城鎮空間,山脈間水系縱橫如同掌上紋路。

  山、水、林、城相依,造就了五指山市青山滿目、碧水縈繞的翡翠山城畫卷。

  在城中眺望,群山在雲霧繚繞間若隱若現。長期受自然因素的強烈侵蝕切割,五指山山脈此起彼伏,最高峰海拔為1867米。山脈自東北向西南延伸,形成陡峭山地、起伏丘陵與零星河谷&地交織的立體景觀。

  山脈築起生態屏障,冬季抵禦寒潮侵襲,夏季削弱颱風的破壞力。地形抬升作用下降水豐沛,五指山市冬暖夏涼、雨霧充沛。盛夏的五指山正午氣溫陡升,午後一場雨將氣溫“調回”舒適體感。市民對此津津樂道:“夏夜也能枕着涼意入眠,空調是擺設。”

  山巒綿延起伏,也構造出五指山市獨特的空間布局。市區靜臥於南聖河狹長河谷,坡度由一河兩岸向外逐漸抬升。蓋樓不削山、少移樹,海南省民族博物館、琼州大學老校址等建築依山就勢,高低錯落“挂”在山上。各級平台通過“之”字形道路、登山階梯過渡、銜接高差,完整留出山脊線、天際線。

  “2021年至今,市裏沒批過商業地産項目。”五指山市自然資源和城鄉規劃建設局局長吳開帥説,五指山城市建設用地面積僅佔市域面積的2.3%,城市發展避免大拆大建,最大程度保護自然山體。

  山撐起這座城的脊梁,水則織出躍動經脈。

  一首《我愛五指山,我愛萬泉河》家喻戶曉,這座城市因五指山得名,同時也是萬泉河的發源地,是海南島的“濾芯”“水塔”。百餘條河流從山間發源,從“海南屋脊”四散奔流而下,流經全城、潤澤全島。

  南聖河流經4個鄉鎮,如碧玉絲帶般穿過市區。過去,傍水而居的人們從河裏取水飲水、澆灌兩岸稻田。這條河滋養了一代代人,也勾勒出城市發展的自然軸線。當地老人回憶稱,河兩岸先修起了路,路邊種上樹,路外頭又逐漸蓋起樓。沿着蜿蜒河流,一座城“拐着彎”慢慢“長”出來。

  多年來,南聖河沿岸空間遵循開放式布局,身處城市任意位置,均可便捷步行抵達河岸。兩岸坡上的建築嚴格限高,留出了對河面的視線通廊,市民盡享開窗見綠、出門親水的生態景觀。

  母親河承載着五指山人的鄉愁,生態修復吸引市民回歸親水生活。多年前作為飲用水取水點的河段,化作魚鱗壩疊水景觀。汛期發揮水利作用,非汛期則蓄水成親水景觀,孩子們能嬉水消暑。每逢大雨都被淹沒的河心島化身“城市會客廳”,也為民歌大賽、民族服裝“村秀”搭建起生態舞&。

  山水相依間,蓊鬱雨林為城市注入靈魂。

  五指山是唯一被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包圍的城市,公園在該市境內面積佔市域面積的62.85%,全市森林覆蓋率接近90%。

  桫欏等雨林原生植物沿山脊線綿延,賦予城市“層林疊翠”的立體美學;灰喉山椒鳥的晨鳴喚醒市民,桃花水母的現身揭示水質潔凈……五指山熱帶雨林群落是國內生態系統多樣性、生物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區域之一,構成了城市天然的生態基底。

  在漫長的歷史中,人與雨林萬物和諧共生,孕育出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基因。眼下,“海南熱帶雨林和黎族傳統聚落”正在申報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産。五指山市的初保老村被確定為提名地範圍內與黎族歷史文化有關的傳統村落,其人地互動關係、生活習俗特徵和村落物質遺存等體現了人與自然完美適應的傳統生活方式。

  立足雨林資源,“空中茶園”種植的有機大葉茶成為致富“金葉子”;黎錦、苗繡織娘利用取材於雨林的原料、染料,編織出精美的非遺工藝品。

  當下,雨林城市建設成為城市更新的獨特探索。逐漸貫通的生態廊道讓國家公園山林脈絡入城,水系治理正為城市“增濕”“添涼”。一座會“呼吸”的城市,將實現生態文明與民生福祉更強的共振。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