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中:廣袤綠蔭下繪出“經濟帶”-新華網


琼中:廣袤綠蔭下繪出“經濟帶”

2025-05-25   08:41:34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生態林下種植、養殖、景觀利用産業協同發展,林下經濟年産值突破5億元——

  琼中:廣袤綠蔭下繪出“經濟帶”

  5月24日,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紅毛鎮羅擔村的楓樹生態林裏,一串串半熟的益智果實挂在枝頭,預示不久將迎來豐收。

  益智是四大南藥之一。近年來,羅擔村村民一邊保護生態林,一邊在林下種植益智,打造萬畝林下種植集群,累計增收640.5萬元。

  羅擔村的變化,是琼中林下經濟發展成果之一。該縣深挖特色産業,加強項目謀劃,因地制宜發展多元化的林下經濟模式,截至2024年底,實現林下經濟總面積達23.52萬畝,年産值突破5億元,林下經濟保有量居全省首位;初步形成林下種植、養殖、景觀利用協同發展的産業格局,將“綠資源”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金效益”。

  一把金“藥”匙打開新産業空間

    “長在深山是野草,移植到村裏就成了寶”

  儘管擁有廣袤的生態林,羅擔村卻一度陷入無資源、無産業、無資金的發展窘境。村“兩委”幹部王開明説,直到村委會轉變思路,引導村民將野生益智引種到生態林下,才找到了致富的突破口。“盤活林地資源後,種植戶一年能多掙七八萬元。”

  地處海南生態核心區,琼中林下面積佔全縣面積的80%。熱帶雨林孕育出益智、五腳豬、野蜂蜜等天然農産品,以原生態“土特産”發展林下經濟,啟動資金少、管護成本低,是助農增收的有效途徑。

  同樣的故事也發生在營根鎮加釵村水朗下村村民小組。“長在深山是野草,移植到村裏就成了寶。”該村黎醫王奮的一句話,讓村民找到了致富的金“藥”匙。

  水朗下村是一個黎族聚居村,保留了獨特的醫藥文化。“深山中的野草,按黎族傳統配方制藥,能發揮獨特的功效,這些入藥的野草叫作黎藥。”王奮是琼中黎族醫藥世家第五代傳承人,其祖傳的“腰痛湯”熏蒸技術近年在琼中縣黎族苗族醫藥體驗區推廣,僅靠採摘野生黎藥已無法滿足顧客需求。他修建黎藥倉庫,帶動其他村民將黎藥引種到村中,向村民收購草藥,並提供曬藥、切藥等工作崗位。

  漫步水朗下村,屋舍旁、院落內、景觀帶中,種滿了紫蘇、貓須草、龍血樹等草藥。經濟林則用木欄圍起,村集體與企業合作,打造林下鐵皮石斛套種特色黎藥的植物生態循環複合産業。“村裏已種植30種黎藥,目前仍供不應求。”王奮説,種植規模還將進一步擴大。

  嫋嫋藥香引來本地研學隊伍。經過他們的精心設計,村口豎起“黎藥園”的石刻,村道兩側的墻壁上增添了栩栩如生的黎藥墻繪。一個農文旅融合發展的水朗特色黎藥村初現雛形。在琼中縣農業農村局和營根鎮政府的支持下,水朗下村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黎藥池、黎藥園、黎藥基地等。

  一場“粽”頭戲開闢新增收路徑

  “一片一毛錢的粽葉一年賣出上千萬元”

  臨近端午節,黎母山鎮的粽葉種植戶格外忙碌。橡膠林下,一株株粽葉如綠色地毯鋪展,種植戶拿着鐮刀將一片片粽葉莖身割斷,再把成捆粽葉賣給翹首等待的採購商。

  “通過合作社的努力,一片一毛錢的粽葉一年能賣出上千萬元。”琼中黎母山大邊三揚信農機粽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楊勝説,通過“合作社+産業+農戶”的模式,黎母山鎮的粽葉種植規模已超過5300畝,成為海南粽葉主産區。

  粽葉種植耗費時間少、管護難度小、經濟效益高,是農戶增收的好産業,可種植初期仍遇到不少困難:粽葉品質良莠不齊,種植戶與市場接軌不暢,種植意願低……黎母山鎮引導成立琼中黎母山大邊三揚信農機粽葉專業合作社,推動産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村民不會種,合作社就手把手教,組織開展村戶培訓、集中培訓,不定期開展粽葉種植曬、比、評,從選種、施肥、植保、管理、收穫各環節逐個解題。“我們聽不懂普通話,合作社就錄製黎語教學視頻。”黎母山鎮南利村種植大戶劉藝感激地説,經過一對一指導,家裏的20畝粽葉實現産量、質量雙提升,給家裏帶來了不少收入。

  村民不會賣,合作社線上、線下拉訂單。“有了合作社,我們能夠整合資源,實現抱團發展。”楊勝説,合作社自成立以來,多次參加全縣農産品展銷會,與多家企業簽訂長期銷售合同,開展線上推廣,合作社的規模很快從成立之初的24戶農戶,擴大至如今的390戶。

  除了南利村的粽葉,琼中已實現菌菇、人參果、鳳梨種植等林下産業百花齊放,林下五腳豬、地龍、走地雞養殖等産業蓬勃發展。通過精準施策、抱團發展,該縣初步構建多元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讓老百姓的收入呈現綜合立體化,為林下經濟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巧做“+”法帶來新經濟增長點

  “轉變發展思路,森林就是致富的‘聚寶盆’”

  搭建舞&,點燃篝火,吃完長桌宴,跳起竹竿舞……自2024年6月以來,黎母山鎮與海南大學合作打造“山海共建”項目,海南大學“和美山海”鄉村振興實踐隊走進當地黎村合究村,為其量身定制黎族風情鄉村游産品。隨後,合究村納入黎母山鎮熱帶雨林風情旅游線路,日接待游客量最高達一天100餘人次,實現從無人問津到賓客盈門的逆襲。

  “轉變發展思路,森林就是致富的‘聚寶盆’。”琼中縣林業局局長盤志強説。目前,琼中正推行“森林康養+”模式,整合熱帶雨林資源、黎苗文化等資源要素,發展以森林康養為主導的全域旅游産品體系。

  紅毛鎮打造天上什寒森林康養基地,推出紅色旅游線路,創新推出以豐和農業基地、新偉茶園為代表的熱帶水果採摘、研學教育、農事體驗等業態。和平鎮串聯原始農夫種養家庭農場、飛瀑山咖啡、長沙村甜筍種植基地等旅游點,打造戶外休閒旅游體驗路線。

  日前,環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旅游公路觀光巴士開通,琼中線路以海南百花嶺熱帶雨林文化旅游區為核心,設置打卡環熱旅游公路零樁號、品嘗簸箕宴等體驗項目,進一步點燃熱帶雨林旅游熱潮。5月17日,來自全國各地的機車愛好者齊聚琼中,共赴海南琼中熱帶雨林騎行嘉年華活動,開啟一場精彩的雨林探秘之旅。“‘交通+旅游+文化’的融合模式,正激活縣域經濟潛力,塑造獨特的區域品牌。”琼中縣旅文局副局長黃啟君説。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蔣莉萍&&,接下來將延伸産業鏈,強化全域文體康旅産業融合發展,打造“雨林穿越”黎母山汽車場地越野等運動賽事品牌,謀劃舉辦黎苗醫藥推廣活動,創建百花嶺熱帶雨林氣候康養基地,發展林下農事體驗區、林下農家樂、研學基地等休閒農業,為“林+”旅游帶來新的增長點。(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寧玥)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