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太卷了,孩子們都被卷壞了!”近年來,這樣的説法屢見不鮮。學校到底能不能不卷?答案是:能。在海南就有這樣一所拒絕卷的學校——海口嘉木學校。一些在原學校卷不動或者卷出問題的孩子,不遠千里投奔至此。在這裡,學校對作業秉承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原則,放學可以不寫家庭作業,甚至書包都不必帶回家;每週五下午的遠足課,沒有課程目標,孩子們可以盡情接觸大自然;校園裏的大樹可以隨意攀爬;課堂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一些狀態不好的孩子,允許他們學得少、學得慢……
家長們紛紛反映,在這裡讀書,孩子很快樂;一些拒學的轉學生願意正常上學了,消失的笑臉也回來了。輕鬆學,快樂玩,不卷分數不做題,但考試成績不差,過去三年小學畢業考試成績均位列海口市美蘭區第二名,部分指標名列前茅。這到底是怎麼做到的?讓我們聽聽這所學校的學生、家長、老師都怎麼説。
本期校園話題由
新華社海南分社記者趙葉蘋主持
實習生廖菲菲亦對本文有貢獻
01
一些孩子在“卷”成績的賽場上
損失了健康
學生:
我在老家上學的時候,從早到晚就一個姿勢——伏案埋頭學習。我的作息是這樣的:早上6:40到學校(老師要求早去,不能晚於7點),寫卷子,一天8節課,傍晚6點多到家就寫作業,中間吃個飯、洗個澡,然後繼續寫作業,寫完、改完(自查或家長查)差不多9:30左右。我轉到現在的學校不是因為我“卷不動”,我成績不差,全年級700人,我排30-50名。是我父母承受不住,自從三年級下學期近視後,每半年增加75-100度,他們很擔心我的視力,還擔心我整天埋頭學習,無法抬頭看路,對社會認知少,所以把我轉到嘉木學校。@阿瑞


學生在嘉木學校的校園裏爬樹
家長:
我外孫女是從西北轉學來的,原因是孩子在原來的學校被卷出“內傷”了,每個月哭一次,是那種嚎啕大哭。外孫女不屬於很優秀的學生,但她很上進。老師用成績給孩子貼標籤,貼得太厲害了。孩子一邊認為不公平,一邊又不得不努力地學,每天做很多題,除了做作業,還被老師要求打印很多試卷讓她繼續學,經常到晚上十點鐘才能完成。如果不做,老師就説我們家長太寬鬆了。孩子回家後就得立馬趴在桌子上寫作業,做好飯菜叫她吃,她就説作業還沒做完不能吃。題目難度還很大,遠遠超出了小學生的智力水平,太可憐了。@阿諾奶奶
我外孫是上學期末轉學來的,原因是在原來的學校“跌倒”了,被診斷為抑鬱症,無法繼續在原來的學校上學,他説那是“蹲監獄”。我們在積極治療,同時醫生也建議讓孩子回到同齡人的學習環境中去。老家沒有適合他現在這種狀態的學校,我們就想方設法轉學到這裡。孩子腦子其實很靈光,學什麼都很快,國畫畫得很好,廚藝還很棒,但原來的學校就成績一個評價指標,不僅要學好現階段的知識點,還要上培訓班,提前學。孩子感覺不到學習的快樂,慢慢就病了。@小魚爺爺
我們換過好幾所學校,孩子都適應不了,課堂上沒法專注,一説上學就大哭大鬧。到嘉木學校一年多,變化太大了。這是一所自帶療愈功效的學校,接納、包容、幫助孩子,讓他急躁的心可以平靜下來。老師叫我多帶孩子鍛煉,每天放學吃完飯就去鍛煉身體,更多地走進生活,抓住每天能抓住的,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去找到自我價值。現在孩子身體強壯了,笑容多了,不僅坐得住,成績還上來了,也學會了與同學交往。@小成媽媽

嘉木學校的學生在上體育課
老師:
近年來,因為適應不了原學校的高壓學習轉學來的學生在持續增多,有不少是從內地省份不遠千里找來的。全校120個學生,轉學生佔80%,這其中有三成以上表現出較為嚴重的厭學、拒學狀況,有一些已經被確診為心理疾病。@包瑞(海口嘉木學校校長)
02
“卷”成績是
在錯誤的賽道上越走越偏
家長:
我是一名退休中學老師,從教三四十年。我退休前幾年就發現,初中生缺乏探求新知識、新事物的渴望,眼裏沒光了,因為小學階段就把孩子的潛力耗幹了。孩子是明天,是希望。小學生正是最天真、可愛、純凈的時候,但學習的壓力把他們一個個變成了老頭老太。人生又不是百米衝刺,何必在小學階段就提前透支?@陳女士


嘉木學校組織學生到海口郊區遠足
孩子的未來發展不取決於他在基礎教育階段的成績,而取決於他的終身學習。表面上看,學校和家長卷孩子成績是為了孩子的未來,實際上是對孩子成長規律的一種忽視。我退休前在高校教教育社會學和教育心理學,我認為現在的基礎教育走偏了,以分數為考核指標層層施壓,教育局考核學校,學校考核老師,老師拼命卷學生,壓力最終都傳導到了孩子身上。本意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際上那麼多孩子抑鬱,他們不僅輸了,還病了,成為當下嚴重的社會問題。@谷先生
老師:
現在不少學校和家長把孩子時間“結構化”,爭分奪秒,認為時間就是分數,學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可並非所有孩子都扛得住這種高強度競爭。
孩子就像種子,有的適合春種秋收,有的則需要更長時間扎根生長。“慢熱型”孩子學得慢,理解新知識要更多時間。但大家都爭分奪秒往前衝,孩子稍有落後,就會遭到家長和老師的催促、批評。長此以往,孩子會自我懷疑:“我是不是比別人笨?是不是永遠追不上?”負面情緒不斷堆積,自信心如漏氣的氣球般乾癟,對學習的興趣也消散了。
還有“創造型”孩子,他們滿腦子奇思妙想,是創意無限的小宇宙,熱衷於自主探索,看問題視角獨特。然而,標準化教學,如同無形的枷鎖,禁錮了他們的思維。題目有標準答案,解題有固定套路,孩子只能按部就班套公式、做計算,沒有發揮創造力的機會。原本靈動的思維變得刻板僵化,好似被剪斷翅膀的鳥兒,困在狹小的籠中,難以展翅翱翔,這多令人惋惜啊!@嚴玲(嘉木學校五年級班主任)
03
“不卷”是為了
有力量走得更遠更好
學生:
嘉木學校在玩得好和學得好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老師教得好,我們玩的時候盡情地玩,學的時候就紮實地學。這裡不搞“題海苦戰”那一套。課前在家自主預習,先對知識有個初印象。課堂上,老師主要是 啟發和引導,聚焦我們預習後的疑惑,答疑解惑。我感覺學習變成了一種娛樂,越學越自信。老師和同學們的素質都很高,對人友善,老師和藹可親,我很喜歡這種能好好學習又不卷的狀態。@小睿

幾名小學生在校園沙池自由玩耍
我們跟老師、校長之間有問題敢問,有事情敢説,互相尊重、理解。我們數學老師是六年級上新調來的,他剛從應試教育學校過來,看我們就像看一群“哪吒”。我們就主動去找校長反映了這個情況,老師很快就轉變了教學方式,我們也從“哪吒”變成了“敖丙”。學校教育注重深化我們的自我認識。當一個人擁有充分的自我認識、意志力、專注力、主動性以及對社會的認知之後,就能正確看待學習問題,也有信心處理一些難題。我感覺我現在是想卷就卷,不想卷就不卷,我主宰自己的生活。@阿樂
嘉木學校很注重生活教育,每個月都有半天的時間專門學烹飪。我即將一個人去美國讀初中,我有信心順利度過語言關和生活關。洗衣、做飯這些對我來説都沒問題,我做飯也還挺好吃的。所以,即使我要一個人去美國讀書,以後還要面對其他困難,我都有信心應對。@Jane
老師:
有些家長説我們學校的教育自帶療愈功效,是因為我們更注重引導孩子感知世界,培養他們的覺察力、感知力。從一定程度上講,這遠比孩子做一張試卷得100分更能夠幫助到他。他需要學習感知周圍環境的好與壞,別人現在是急促的、舒緩的、難過的還是平和的。我們從來不支持孩子很會看臉色,但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沒有眼色,未來他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通過藝術教育、藝術療愈以及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孩子認識自己,維持情緒的平衡,實現頭、心、手的平衡和穩定,從而完善人格。@劉超(嘉木學校藝術老師)

學生在嘉木學校的校園裏爬樹
要看得見孩子身心的發展情況,抓住合適的“教機”,因勢利導,“長善而救其失”。通過整理書包、整理課桌、掃地等小事情,構建孩子的自信心,借由培養他的生活能力去提升他的學習能力,引導他們向事、向人、向書本學習,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孩子靜定的能力。同時通過每天放學前的復盤,總結一天收穫了什麼,有什麼困難,美的發現是什麼,讓他們知道首先是做人做事,其次才是學習;激發他們的內在潛能,助力他們在熱愛與興趣的引領下,健康、快樂地成長。在我班上,像小成這樣的學生有6個,家長們一度提出擔憂,覺得課堂教學會被干擾,全班孩子都要受影響。我做通了家長們的工作,因為孩子長大後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暫時遇到一些有“問題”的孩子,不僅不會影響他們學習,還會給他們學習與人相處、助人助己提供機會。事實也的確如此。@嚴玲(嘉木學校五年級班主任)
六年小學教育最主要的作用是為未來蓄力,為青春期、初高中六年積蓄力量和勇氣。現在的問題是,很多孩子在小學六年不僅沒有積蓄力量,反而力量被耗光了、很弱了,沒有力量去支持到他的初高中,各種各樣的狀態都會呈現出來。@包瑞(嘉木學校校長)
主持人説
長期以來,“雞娃”“內卷”等現象已成為教育焦慮的代名詞,教育內卷呈現不斷泛化的趨勢。從卷成績、卷特長到卷培訓班、卷學區房,促使教育成本隱性增加,加重了家長們經濟與精力的負擔,也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內卷本質是一場殘酷的“零和博弈”。高強度的內卷會打擊孩子的自信、違背正常的身心發展規律。長此以往,孩子們極易陷入迷茫,失去對學習的熱情與探索未知的勇氣。更重要的是,未來社會更需要孩子具備創新思維、合作能力、抗壓能力。這意味着,我們的教育理念與方式亟待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