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在崗的“環境哨兵”-新華網


24小時在崗的“環境哨兵”

2025-02-14   08:49:07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2月11日18時許,夜幕降臨,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一間實驗室內,藍光幽微。

  機械臂無聲劃過,精準抓取地表水樣瓶,掃碼、分揀、傳送一氣呵成。1小時後,分析測試區的電腦屏幕上,已跳動出總磷、氨氮等指標數據。

  這裡,是全省首個環境監測“智能無人實驗室”,也是我省首個環境監測“黑燈實驗室”。自去年11月建成後,該實驗室就擔當起24小時無休的“環境哨兵”工作。

  “即便熄燈,系統仍能自主完成全流程分析。”指着分樣區和分析測試區,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黃薇向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介紹,實驗室裏的機械臂與智能分析儀協同作業,樣品從識別到出結果全程“零人手”。

  半年前,這間實驗室還依賴人工操作,像黃薇這樣的“環境醫生”時常需連夜加班預處理或檢測分析樣品。如今,智能化設備替代了高溫消解、水浴加熱、分光比色等耗時步驟,效率提升50%,人力節省65%,單個項目日均檢測量增至200個樣品。

  “過去5人6天的檢測分析任務,現在2人2天搞定。”黃薇感慨,傳統監測猶如“腦力和體力馬拉松”——從領取樣品到出具報告,需經歷配置試劑、預處理樣品、上機分析、清洗器皿等10余道工序,稍有不慎便影響數據。

  如今,科技智能與生態環境監測的結合碰撞出新質生産力的奇妙火花,實打實地解決了效率、時效性等問題,讓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從“人海戰術”向“智能高效”轉變。

  此外,實驗室分析人員的角色也在發生蛻變,他們正從“操作工”“抄表工”轉為環境監測數據“分析師”,能更加專注解讀異常值、優化監測能力。

  “數智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希望用科技把人力從‘低效重復’中釋放,轉向更高價值的深入專研和為管理提供高效技術支撐等工作內容上。”談起全力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的考量,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顏為軍提到,他們需要確保監測數據真實、客觀、準確,匯聚成科學治污的一組組數據支撐,為污染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去年,我省省控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96.9%、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99.90%,均為“十四五”以來最優水平。每一個數字,都來源於生態環境監測網絡織就的“天羅地網”。

  當前,海南奮力建設生態一流、綠色低碳的自由貿易港,作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耳目”和“哨兵”,我省生態環境監測隊伍正充分發揮生態環境監測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當好精準科學依法治污的“法寶利器”,當好及時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偵察兵”,當好反映美麗海南“顏值”的“鏡子”。

  顏為軍介紹,下一步,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還將通過無人岸邊站採樣、物聯網送樣、無人實驗室測試、AI數據分析並生成報告等舉措,實現“採-送-測-報”全鏈條無人化,讓污染溯源更精準、應急響應更迅捷。

  “我們正全力推動生態環境監測數智化轉型,強化生態環境科技支撐,構建起更加高效、精準、智能的監測網絡,提升生態治理能力,為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助力。”省生態環境廳有關負責人&&。

  採訪結束,當記者離開實驗室時,智能自動設備依舊藍光閃爍,AGV(自動導引運輸車)機器人來回穿梭,這24小時無休的“環境哨兵”,正為綠水青山築起更堅固的監測防線。(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曉夢)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