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淵恒生産的臘腸産品。通訊員 林小丹 攝
原題:屯昌“鄉廚”返鄉創業烹制本地特色小吃,深受老街坊和遠近客人青睞——
年味和這根臘腸一般濃郁飄香
“老弟,你至少得給我留10件禮盒裝黑豬臘腸,我身邊好幾個朋友都惦記着那香味!”1月26日上午,正在屯昌縣屯城鎮趕制春節前最後一批臘腸的鄭淵恒,接到了在三亞星級酒店當大廚的哥哥鄭淵川的“訂單”。
此時,在鄭淵恒那間炭火風乾作坊的貨架上,伴隨着嫋嫋煙火氣,一串串臘腸經數日高溫調製後變得更火紅,散發出一股濃郁的肉香與酒味,令人垂涎欲滴。
取材純正的屯昌黑豬肉製成的臘腸,是當地人春節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早些年,鄭淵恒父親依靠製作特色小吃謀生,親手製作的臘腸風味不錯,頗受街坊四鄰誇讚。
“年前殺豬,親朋好友一早就來分豬肉,最愛挑腿肉灌臘腸。我一直忙到中午,滿院子滴油飄香,那場面真熱鬧。”回想製作臘腸往事,老人總是很興奮。他兩個兒子自20歲出頭就當“鄉廚”謀生,20多年前開始外出闖蕩,曾在三亞、上海、深圳等城市五星級酒店當廚師。三四年前,鄭淵恒返鄉創業,註冊了“鄭師傅”商標,用心烹制一道道鄉土味十足的屯昌小吃。
春節臘腸“吃香”,源於鄭師傅堅持用好料,更源於匠心。鄭淵恒説,屯昌黑豬是國家地理標誌産品,品質與口感自然沒得挑,在製作屯昌黑豬肉臘腸選材時,講究肥瘦相宜,即“七分瘦肉,三分肥肉。”
“瘦肉得選後腿肉,這是豬身體運動最勤的部位,但得把磕牙的筋骨剔乾淨。”説話間,他手攥着鉤刺狀小刀,嫻熟地剔掉藏匿在瘦肉間的筋膜。對於肥肉,他每次都選背脊部位,並一一剔除多餘的皮脂,再將肥瘦肉切塊混合攪拌成碎泥狀;接着,加入適量的香料、白糖、鹽巴以及高濃度汾酒(白酒),然後把肉泥灌進白膜狀腸衣,拍實後才拿到柴火爐旁利用炭火來風乾。
鄭淵恒説,在這一過程中,每隔一兩小時就得過來翻轉、調溫,一般要連續風乾四五天才出爐,直至臘腸裏多餘的水分及脂肪一一被瀝幹,香料、鹽糖及白酒則完全溶解在肉泥裏。
“就是這個味兒,當家家戶戶把臘腸端上餐桌時,就是過年了!”65歲的老街坊盧樹花説,屯昌黑豬肉臘腸鮮味十足,無論是切片香煎至微焦狀,還是用來清炒豆角、辣椒,嚼上幾口,在唇齒留香間,又找回了兒時的年味。這個年味,讓鄭淵恒已成為酒店大廚的哥哥鄭淵川唸唸不忘,也引得餐飲圈一眾好友年年找他幫催訂單發貨。
“臘腸裏有年味,這是屯昌的年俗文化,我得好好傳承這門手藝。”看著一大摞剛打包裝袋的臘腸被訂購一空,鄭淵恒對這一産業信心十足。(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毓慧 通訊員 林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