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南渡江“巨龍”蛻變 龍塘大壩2.0版顯露真容
大壩樞紐改造工程主體結構提前半年封頂,預計年底完工
從空中俯瞰,一條“巨龍”橫臥在南渡江上,逶迤浩蕩,正在“蛻皮”重生。
這就是被稱為“南渡江下游第一壩”的龍塘大壩。這座始建於1969年的大壩,是一宗集城市供水、農業灌溉、防洪、排澇和發電運行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樞紐工程,大約承擔了海口市區60%的飲用水量。
運行半個世紀,龍塘大壩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供水需求。2022年,南渡江龍塘大壩樞紐改造工程(以下簡稱龍塘大壩改造工程)適時落地,旨在讓老的龍塘大壩煥發新生,繼續造福一方百姓。
經過兩年多的建設,如今,龍塘大壩2.0版已顯露真容。更讓人驚喜的是,龍塘大壩2.0版還成功抵禦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登陸我國的最強秋颱風“摩羯”以及颱風“銀杏”“潭美”等帶來的嚴峻考驗,有效地發揮出防洪、排澇等重要功能。

龍塘大壩改造工程預製梁全線吊裝成功。圖片由海口市水務局提供
熱火朝天 加快建設
12月初,海口天氣轉涼,但龍塘大壩改造工程施工現場卻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工人們錨定在自己的工位上加緊作業,起重機的長臂在空中揮舞,電焊的光閃爍不停……
龍塘大壩改造工程總投資88716萬元,於2022年4月13日開工,計劃於2024年底完工。主要建設內容是將現有龍塘大壩拆除,在大壩下游70米處修建攔河閘。工程軸線長438米,包括左岸連接段、攔河閘、右岸連接段、引水閘、右岸副壩;右岸附屬建築物包括魚道、排洪涵、靈山幹渠、右岸電站改造、引水渠、管理區、水文化館等。新建大壩正常蓄水位8.35米,相應庫容為1640萬立方米。
海口市水務局建管科科長徐勇介紹,該工程的目標任務以供水為主,兼顧灌溉(9.6萬畝)、生態補水(3.1億立方米)、發電(增加年發電量662萬千瓦時)、旅游等功能,並為改善上游防洪排澇創造條件。待水源保護與通航矛盾解決後,可兼顧航運。
據了解,該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79174.54萬元,佔工程總投資的89.24%。目前1#—13#孔攔河閘全部封頂;管理區和水文化館主體施工完成;引水渠、引水閘主體已完成;右岸副壩土方填築完成,砼面板完成;靈山幹渠完成、排洪涵完成100%;防洪堤填築完成90%。
項目業主單位海口輝邦項目管理有限公司項目負責人黎民介紹,為確保工程建設期間龍塘水源廠正常供水、下游農業灌溉和生活供水功能不受影響,同時充分利用枯水期,工程創新採取了提前導截流全年過水圍堰的施工方式,極大地減輕枯水期施工壓力,工程主體於2024年10月份施工完成,較原計劃工期提前近半年。該施工方式還在共青團中央、人社部舉辦的第十八屆“振興杯”全國青年職業技能大賽職工組專項賽(創新創效競賽)中榮獲優勝獎。

龍塘大壩改造工程施工現場。圖片由海口市水務局提供
防洪供水 效益顯著
相較於1.0版,改造後的龍塘大壩2.0版到底能夠發揮哪些作用?産生什麼效益?
首先最重要的是顯著提升該片區的防洪安全系數。海南汛期長,雨水多,排洪壓力大。尤其是南渡江橫貫多個市縣,其防洪能力更是關係到沿岸多市縣百姓的人身財産安全。
海口市南渡江引水樞紐工程管理處主任冼心禮介紹,原龍塘大壩阻水、泄水閘過流能力不足,汛期庫區內壅水較高,壅水範圍至東山閘壩。大壩壅水使南渡江上游水位上升,增加了上游定安縣城,海口龍塘鎮、新坡鎮等城鎮的防洪壓力和新舊溝田洋低地等多個澇片4.1萬畝耕地的排澇壓力。經過此次改造,可增大斷面行洪能力,降低上游水位壅高,緩解上游定安縣城,以及海口龍塘鎮、新坡鎮、東山鎮等鄉鎮的防洪排澇壓力,相應減少堤防修建長度和高度,完善區域防洪安全體系。
其次,隨着海南自貿港建設、海口社會經濟發展,用水需求驟增。通過本次改造工程實施,可全面提升海口市區及江東新區供水安全保障能力。目前,可持續穩定向海口市區及江東新區等區域供水44萬立方米/日,確保區域內居民能夠享受到充足、清潔的水資源。特別是針對江東新區,龍塘大壩可通過靈山幹渠及其分幹渠向江東新區主要河道及重要支流補水,年補水量578萬立方米,通過與再生水、海水等多水源補充河道生態用水,滿足江東新區生態環境用水需求,為江東新區打造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展示區提供生態用水保障。
龍塘大壩體量巨大,輻射範圍廣。目前,其右岸灌溉系統已建成使用,可以滿足江東新區、龍塘鎮、龍泉鎮和龍橋鎮9.6萬畝高效農田的灌溉用水要求。
從實際效果綜合來看,龍塘大壩不但是一個水利工程,也是一個旅游景點。自從龍塘大壩主體結構完工,海口市龍塘鎮龍富村村民周運經騎車經過時,經常會忍不住停下來拍照。
龍塘大壩上游左右岸分別為舊溝鄉村濕地公園和省級三十六曲溪濕地公園,右岸為雲龍特色小鎮,且距離市區、江東新區和美蘭機場駕車僅需半小時,發展旅游的區位優勢明顯。
“這麼多年來,龍塘大壩已經成了龍塘鎮的一個景點,經常有游客來這裡打卡拍照。”周運經感慨,“改造之後,這裡看起來更震撼了。相信等全部完工之後,來的游客會越來越多,也許我們還能在家門口吃上旅游飯呢。”
改進設計 抵禦“摩羯”
建設有序,天災無情。今年9月,超強颱風“摩羯”正面襲擊海南,海口是受災最為嚴重的市縣之一。無數樹木被攔腰截斷,大量建築遭到重創。
因為同為超強颱風級別,許多人自然而然地將“摩羯”與2014年的“威馬遜”進行對比。“威馬遜”過境時,龍塘大壩的水位曾飆升至13.1米,遠遠超出警戒線,導致上游大片農田及房屋遭受水淹之災。“威馬遜”饒是如此,“摩羯”來襲,龍塘大壩2.0版又會交出怎樣的答卷?
汛情期間,在海南省水務廳、海口市水務局的聯合調度下,龍塘大壩項目積極與水文站、上下游單位聯動,安排專人實時觀測水位,通過適時啟閉泄洪閘、控泄閘等閘孔,錯峰、削峰、攔洪,有效地將水位保持在安全範圍內,有力保障了上下游區域人民生命財産安全。
從數據來看,“摩羯”對海南的影響甚至超過了“威馬遜”。那麼,改造中的龍塘大壩能夠抵禦住“摩羯”,秘訣是什麼?
原來,龍塘大壩共有攔河閘13孔,用以擋水、泄水從而調節水位。防洪成功得益於大壩的設計改進——將原有的溢流壩升級為閘壩,在13孔閘門全開的情況下,校核泄流量可達13800立方米每秒,顯著提升斷面行洪能力,降低上游水位壅高,以緩解定安縣、海口市琼山區龍塘鎮、澄邁縣金江鎮等地區的防洪排澇壓力。
此次超大洪水來襲時,龍塘大壩平均水位僅為10.77米/時,流量高達8800立方米/秒,相比之下,老壩在警戒水位12.5米/時流量僅2760立方米/秒。這一改進意味着,即便來水量大幅增加,改造後的大壩能通過增強泄流能力,實現在更大流量下保持低水位的效果,避免過去小流量導致高水位、危及兩岸安全的狀況。
如今,龍塘大壩改造工程正在搶抓施工黃金期加緊施工。“我們將在保證安全和質量的前提下,千方百計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衝刺年度目標,保證項目如期完工,早日造福百姓。”海口市水務局局長李忠標説。(趙靜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