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東方市感城鎮不磨村的農民莊開留有500畝地,他種田勤快,以前一直覺得“肥多産量高”,但總不見成效。“一畝地要用掉300斤肥,效益卻不好。”莊開留説,這些年投入越來越大,收成卻打了折扣。
怎麼辦?後來,莊開留按照海南東方水稻科技小院師生的建議,先減肥30%,再用有機肥代替部分化肥,“有用!減少了化肥使用,還增了産”。
無獨有偶,在海口市東山鎮建豐村,黃良偉夫婦的30余畝百香果地長期以來都是粗放式管理,産量不高。後來,海南白沙百香果科技小院師生為其定制了一套科學的種植管理方案,實施後,百香果産量遠超同期。
一頭連着高等學府,一頭連着田間地頭,科技小院正為海南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活力。當下,海南已圍繞重點農業産業建成53家科技小院,其中4家獲評國家級“最美科技小院”。
科技、人才、農村互相奔赴。科技小院裏的年輕人們,正在海南“爆改”農村。
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
“水稻長蟲了,該打什麼藥”“水稻氮肥不足怎麼辦”……自2023年年初加入海南東方水稻科技小院後,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林聲威常常收到村民發來的短信,向他請教農業種植技術問題。
“我們都是按老經驗種地,不明白裏面蘊含的科學知識,現在行不通啦。”莊開留笑呵呵地説,科技小院的師生們能帶來更加科學、專業的種植方法,“當然要聽他們的”。
海南是農業大省,但長期以來,許多農民種植生産只靠經驗,難免會出現偏差。科技小院則提供了一個平台,師生們把課堂搬到田間地頭,讓理論知識接地氣,不僅讓學生得到鍛煉,也讓農民長了見識。
在海南東方水稻科技小院,學生們一派農民模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是常態,褲腿、衣袖上總沾着幹了的泥土。白天,他們扛着農具到稻田裏一泡就是一整天,個個曬得皮膚黑紅;晚上,他們回到宿舍裏,還要開研討會、整理數據寫論文。
“自己下田勞作,和在學校裏學習的感受很不一樣。以前學的知識總是不能深入理解,到了田裏,解決了實際問題,才真正體會了其中的意義。”林聲威感慨道。
設在偏僻鄉野的科技小院,環境不像在學校裏那般舒適,學生們要長期駐紮,經常放假也不能回家,生活得跟着農時走。農業生産也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有時一場風雨,就把學生們辛苦培育的“實驗成果”摧毀。
在海南樂東火龍果科技小院,農村生活起初讓從小在城市里長大的段耀威非常不適應。他直言,剛到小院時,炎熱的天氣、陌生的環境、簡陋的條件,一切都讓他無所適從。那時,段耀威常常坐在床上發呆,一坐就是一兩個小時。
生活之苦尚可克服,最難熬的還是對發展方向的迷茫。在科技小院待久了,有不少學生都會陷入低迷的情緒:“別人上大學是在城市體驗生活,我們是在農村體驗農活,這樣‘自討苦吃’的大學生活,到底是為了什麼?”
答案是有力的:通過在科技小院的歷練,許多曾經寡言內向的學生,如今面對幾十個老鄉能自信大方地講上好幾個小時。正因為深入農業生産一線,“腳踏實地”地解決農業問題,他們才能更加堅定信心,對未來的發展更有底氣。
和老鄉們亦師亦友
科技小院是什麼?能帶來什麼?一開始,許多農民搞不懂。
在海南東方水稻科技小院設立之初,學生們到感城鎮走訪調研,當地農戶大多數的反應是懷疑,“這些學生看起來白白凈凈的,都沒下過幾天地,懂啥?”“免費提供農技服務,還有這種好事?不會是推銷農藥化肥的吧?”
面對農戶們的不理解和不信任,學生們多次耐心解釋,當種植戶碰上了技術難題,他們就跟着去實地解決……
“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感城鎮在水稻種植中存在施肥配比不合理、病蟲害多發等問題。”林聲威説,他們想幫助農戶解決這些問題,培育優質的大米品牌,讓大家增收。
學生們的勤快與真誠,讓莊開留動了心,但他心裏還有些打鼓:“光説沒做,到底能不能行?”他決定先從自己的地裏拿出15畝,給學生們做示範田。
示範田被分成兩塊來作對比,一邊是莊開留憑自己經驗種的水稻,另一邊是學生們採用生物和物理綠色綜合防治技術,在減肥減藥條件下種的水稻。測産時,學生們的稻田産量比莊開留的高出了7%。
“真行!”雖然輸了“比賽”,莊開留卻笑得合不攏嘴,他被學生們真摯的態度和專業的知識打動了,從此他便成了海南東方水稻科技小院的常客:“科技小院做給農民看、帶着農民幹、幫助農民賺,現在一有問題就想著請教他們。”
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海口。經過海南白沙百香果科技小院師生的科學指導,2023年6月,黃良偉夫婦的果園迎來豐收,第一批百香果産量達2萬多斤,遠遠超出預期,且果實品質好,收購商評價很高。
“沒想到經過師生的一番指導,果園就有如此大的改善,我們決定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黃良偉驚嘆,這群科技小院的年輕人,身上有一種不服輸、踏實肯幹的精神,讓他對種植百香果的前景十分有信心。
在海南白沙百香果科技小院一年多,有一件事讓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倪世豪十分感動:“村民們看到我們真心實意為他們着想,忙完農活後還會主動拉我們回家吃飯,專門做了招待客人的菜,説明他們打心底裏認可我們。”
在廣袤農村綻放青春
將科研生産一線搬到田間地頭,讓“象牙塔”和“泥土地”互濟交融,科技小院不僅是農業科技創新的“前沿陣地”,更孕育着發展現代農業的無窮力量。
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指導老師、海南大學教授聶立孝説,科技小院培養了許多有深深愛農情懷的學生,他們大多數有志於畢業後從事涉農方面的工作,加入助力鄉村振興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海南橡膠種植面積800萬畝左右,近年來膠價低迷,對膠農生産積極性造成打擊,大片橡膠林沒有好好被利用。
經過全島調研,海南儋州食用菌科技小院師生們發現,橡膠林下少光和水分適宜的環境十分符合食用菌生長要求,且目前海南食用菌産業還不成熟,非常具有發展潛力。於是,他們在橡膠林下引入食用菌,並進行系列研究。
近年來,師生們攻克了橡膠林下食用菌輕簡高産栽培技術,使得每畝橡膠林每年可産鮮菇450公斤,利潤最高可達5萬元,極大提高了膠農的生産積極性。這項技術還入選“海南省2023年農業主推技術”。
“有了技術還不夠,還要有懂技術的人。”師生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他們通過微信、抖音等平台開展線上宣講,讓超過40萬人了解到這個産業;通過基地參觀、技術培訓等線下活動,直接培訓了近200人掌握橡膠林下輕簡高産栽培技術。
在聶立孝看來,科技小院中萌生的不僅是助推農業産業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有效模式,還有涉農專業學生的知農愛農情懷,更有承擔起強農興農使命的擔當。
“把技術真正推廣到哪怕一戶農民的家中,都是值得的。”有了科技小院的經歷,海南大學碩士研究生鄒瑞龍更加堅定了投身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決心。
實際上,這些年有不少駐紮科技小院的學生還未走出校園,就在海南“農業圈”小有名氣,他們一方面將科技成果加快轉化為農民可用的技術,另一方面通過技術推廣、科普培訓、企業服務等方式,提升農民科學素質。
先知農愛農,而後強農興農。伴隨着海南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小院的支持力度,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進農村,綻放青春,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邱江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