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鯨之旅 “鯨”喜連連-新華網


尋鯨之旅 “鯨”喜連連

2024-07-06   08:33:25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7月5日,短肢領航鯨“海棠”放歸後的首次回訪調查活動途中,拍攝到鰹鳥捕食飛魚瞬間。

  7月5日,觀測團隊在距離海南島東海岸117&&處,發現短肢領航鯨群體活躍的身影。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原題:我省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活動發現4群超100頭短肢領航鯨

  尋鯨之旅 “鯨”喜連連

  “李老師,快看! 那邊有大魚。”7月5日下午1時30分,中國漁政46016號駛向深海,船長李厚超忽然發現一群活躍的海洋生物,連忙大喊。

  “是短肢領航鯨!” 正在觀測的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研究員、航次首席科學家李松海馬上看向船舷右側,一兩百米開外,熟悉的身影撲入眼簾——黑色身軀躍出水面,前額圓,背鰭長而尖,形似小“鐮刀”……

  對於李厚超這些“外行人”來説,在繁多的海洋生物中認出短肢領航鯨並非易事。但常年研究鯨類動物的李松海,只要遇到短肢領航鯨,一個照面就能認出。

  短肢領航鯨“海棠”1月3日受傷擱淺在三亞海棠灣沙灘,經過救治後,於5月26日放歸大海。“海棠”放歸後的首次回訪暨海洋生物多樣性調查活動7月4日下午6時許拉開序幕。中國漁政46016號船從海口秀英港出發,航行近200&&,累計航行約20小時。駕控&的海圖顯示,發現這個鯨群的地點距離海南島東海岸117&&。

  一上午“一無所獲”的沉悶情緒一掃而光,全體觀測團隊倍感振奮,原本輪休的觀測隊員也紛紛走出船艙,涌上甲板。觀測人員用上望遠鏡、無人機、單反相機等設備,仔細觀測鯨群。

  “船長,減速航行,向右慢慢靠近,和短肢領航鯨保持平行。”李松海馬上用無線對講機和駕控&&係。“收到!”在李厚超的指揮下,輪船明顯慢了下來,並逐漸向鯨群接近。

  一頭、兩頭、三頭……通過望遠鏡觀測,僅幾分鐘後,大家很快就數出了這群鯨的數量——近30頭。

  短肢領航鯨廣泛分佈於我國沿海各海區,南海和東海數量稍多。領航鯨是海洋裏的“搗蛋鬼”,它們敢從海洋強者虎鯨口中搶走食物,且具有很高的智商,喜歡集群生活,通常結成10頭以上群體游動。近年來,由於數量不斷減少,短肢領航鯨已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

  中國科學院深海所研究人員劉明明説,同是短肢領航鯨,“海棠”的身體上不僅有明顯的表觀特徵,可以通過高清照片識別個體,而且它還攜帶了科研人員為它安裝的追蹤器。找到追蹤器,就可以鎖定“海棠”。

  大家逐一看過了這個鯨群所有的背鰭,“光禿禿的”,沒有發現“海棠”的身影。晚上,中國科學院深海所專家召開觀測分析會,通過照片比對,也沒有發現與“海棠”的背鰭形態匹配的個體。

  “發現鯨是偶然的,但是來這個地點是確定的。”在現場觀測休息間隙,劉明明説,當天上午11時左右,“海棠”隨身攜帶的追蹤器反饋,它經過了周邊海域。此次回訪調查將以這個最新的追蹤器記錄點為中心,在數公里半徑範圍內重點搜尋。

  “船後面有鯨!”半個小時後,大家發現了新的鯨群,經過辨認,又是短肢領航鯨。

  在觀測的過程中,三亞鯨豚救護隊隊長李海勤也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細節:一大一小緊緊“貼”在一起游的,是一對母子鯨;成年鯨中有公的也有母的,公的背鰭寬大,母的背鰭“迷你”;有幾頭看起來很“調皮”的,別人只露背鰭,它們將橢圓的頭整個伸出來,在鯨群中是當之無愧的“顯眼包”……

  當天傍晚7時許,觀測結束。據統計,一共發現4群超過100頭短肢領航鯨。“每發現一群,我們都會挨個觀察背鰭,確認是否有‘海棠’的信標。”李海勤説,這是全體觀測人員自發形成的習慣。

  海天一色,碧波無垠。漁政船在浪花中徐徐前行,大家期待有更多的“鯨”喜。(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曹馬志)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