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挖掘鹽鹼地利用潛力
鹽鹼地變米糧倉有海南解法
近日,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我國首個室外大田條件下周年全時、多鹽度、規模化耐鹽鹼水稻專業化科研試驗基地裏,收割機徐徐前行。一株株成熟的水稻被順利收割,黃澄澄的稻穀從收割機內傾瀉而出。
“現場測評環節,精準大田耐鹽性鑒定試驗的34個品種在全生育期5‰鹽水濃度下,最高畝産達327.2公斤,比對照增産64%,耐鹽鹼水稻新品種培育取得重大進展!”拿到數據,國家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國創中心)副主任艾治勇難掩喜色。
國創中心由科技部2021年批復,國內11家優勢單位共同建設,2022年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掛牌,是我國農業領域首批啟動建設的國家級技術創新中心之一,致力於推動提升我國糧食科技創新和鹽鹼地生態修復能力,為我國突破“藏糧於地”空間、拓展“藏糧於技”儲備開闢新路徑。
全球143億畝鹽鹼地,我國有約15億畝。“鹽鹼地裏種莊稼,十年九不收。”這是老一輩農人的經驗。
喚醒“沉睡”土地,向鹽鹼地要效益,國創中心如何勇擔使命?
國創中心主任唐文幫&&,耐鹽鹼水稻創新團隊通過打造聯合攻關平台、建立聯合攻關機制、設立耐鹽鹼水稻研究揭榜挂帥項目等措施,快速聚集行業創新資源,加大耐鹽鹼水稻技術創新力度,提升高能級科創平台建設質效,不斷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充分挖掘鹽鹼地綜合利用潛力。
從白花花的鹽鹼地到綠油油的豐産田,需要科研人員有效挖掘耐鹽鹼主效基因、創制耐鹽鹼核心親本、選配具有重大應用價值的耐鹽鹼水稻新品種。
“目前中科鹽4號、南粳鹽1號等11個品種已通過審定並開始産業化,培育的耐鹽雜交稻新品種‘菁兩優3261’兼具耐鹽性好、米質優、抗性好等優點,即將成為南方濱海鹽漬地的主導品種;同時創制鑒定出全生育期耐4‰至6‰鹽脅迫雜交稻親本43個。”艾治勇透露。
更多好消息正從廣袤稻田中傳出:
“菁兩優3261”在海南樂東等地測産突破每畝400公斤;“新稻36號”在新疆重度鹽鹼地上實現我國首個萬畝耐鹽鹼水稻示範畝産突破570公斤;“百千萬示範工程”在江蘇鹽城、黑龍江大慶等地頻傳喜訊,“以地適種”和“以種適地”相結合,助力我國實現1億畝鹽鹼地變良田的目標……
目前,國創中心已挖掘出顯著提高水稻耐鹽鹼的關鍵基因;培育出鹽416S等4個耐鹽不育係,並組配出系列高檔優質耐鹽鹼組合;自主研發出能高效利用秈粳亞種間雜種優勢的“第三代雜交水稻”育種技術、研創出耐鹽鹼水稻專用肥和生理調控劑。
“挖掘鹽鹼地增産潛力,需要發揮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國創中心副主任范小兵説,以雜種優勢利用技術為主線,該中心輔以現代分子生物技術、耐鹽鹼高效鑒定技術、土壤改良技術和高産高效配套技術,助力推動億畝荒灘變糧倉。
過去的鹽鹼地變成了今天的“聚寶盆”,為了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國創中心還在大力推進産業化工作。
“今年我們成立了耐鹽鹼水稻産業聯合會,連接耐鹽鹼水稻産業鏈的上中下游,打造産業集群。計劃到2030年孵化與服務耐鹽鹼水稻及相關産業企業50家以上,培育年産值過億元的行業領軍企業3家至5家。”范小兵&&。
攥指成拳啃下鹽鹼地綜合利用這塊“硬骨頭”,更多敢向鹽鹼地要高産的生動實踐正在琼島上開展。(記者 黃媛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