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作“肥”,老果園長出産業新果-新華網


科技作“肥”,老果園長出産業新果

2024-04-18   08:28:15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四根鋼管支架圍著樹體周邊牢牢扎入地裏,支撐起頂方的“十”字造型,四根燈管依序架設。4月17日,三亞市海棠區升昌村白石嶺下的遊龍芒果基地內,“頭”頂紫外線燈管的芒果樹正暢快地吸收著來自大自然的太陽光和科研人員額外補充的UV-B型紫外光。

  這些芒果樹之所以被特殊照顧,是由于果園主遊澤錦與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科研人員共同開展芒果品質試驗。這630畝芒果基地有著40余年的種植歷史,是我省較早的芒果園。打破傳統“靠天吃飯”的農業思維,讓科技“植入”農業生産,用新技術支撐傳統産業提質增效,種植戶攜手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入園高校開啟了多樣探索,老果園有了新變化。

  模擬光照逆境,研究團隊開展了前瞻性研究。果園的試驗地裏,陽光普照時,紫外線燈開始工作;夜深人靜時,紫外線燈自動關閉。

  “經過多年實驗,我們發現增強UV-B型紫外光處理的貴妃芒樹,可以提早至少一周上市,芒果的果肉多酚、類黃酮含量明顯提高,品質提升的早熟芒果有效幫助農戶開拓市場。”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教授周開兵透露,該團隊結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正在開發農用的紫外線壁燈,降低設備投入成本,讓新技術更好地推動農業生産,助力海南芒果産業高效發展。

  “傳統農業沒有科技‘賦能’,很難參與市場競爭。”遊澤錦列了一組數字,市場上同品種的芒果,普遍銷售每斤4元,而高端市場卻能賣出47元的高價,差距主要在于品質。

  要想芒果品質好,科技加持少不了。43年的芒果老樹旁,如今多了田間監測點,精確監測果園病蟲害,農戶因策科學施藥防治,綠色農業有了新抓手;用好本地芒果種質資源,改良推廣新品種,催花早熟等科技成果的就地轉化應用,三亞芒果有了好口碑;生態化、標準化、品牌化的種植管理,芒果全産業鏈建設穩步推進,傳統産業提質有了新路徑……

  “科技助力,市場認可更有保障,農業發展更有活力。”遊澤錦透露,目前果園的“遊龍芒果”科技含量不斷提升,先後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中國良好農業規范(GAP)認證、全球良好農業規范(GGAP)認證、有機轉換認證,基地也陸續獲評“綠色食品示范基地”“海南十大區域公用品牌海南芒果標準化基地”“可溯源基地”“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入境檢驗檢疫出境水果果園”等係列稱號。

  老樹碩果累累,新樹也在“比學趕超”。果園的4畝試驗地內,去年剛種下的芒果新樹與“父輩”完全不同。從“體態”看,有別于老樹圓頭型的樹冠,新樹兩側長枝,體態更“輕盈”;從“環境”看,區別于老樹“樹挨樹”的擁擠生長,新樹保持著行距4米、株距2米的有序排列,整體更“齊整”。

  “在用好傳統好用、管用種植技術的基礎上,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芒果輕簡化高效栽培模式研發,以樹形研發、疏花機具研發為切入點,整合包括定植方式、疏花疏果技術標準、整形修剪技術、疏花機具、果園作業的配套機械等技術,探索形成一整套海南芒果輕簡化模式技術體係。”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教授滕元文説。

  新技術可以帶來哪些實惠?滕元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海南芒果一半的生産成本在人工,新技術將方便施肥、施藥和採收的機械作業,有望降低50%的人工成本;V字形種植每畝種植植株數增加一半,並有效利用傳統樹形産生的無效空間,産量將提高10%;疏花機具和技術的投用能提高果實的一致性和提早上市時間,一級商品果率力爭提高80%。”

  “果園芒果年産量達400萬斤,不僅供應國內市場,還遠銷加拿大等地,正探索進軍歐洲市場。”遊澤錦感嘆道,越來越有“科技范”“國際范”,海南芒果産業正探索走出一條邁向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的新路子。(記者 黃媛艷)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