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博後村推動鄉村振興産業從有到優、由點聚鏈-新華網


三亞博後村推動鄉村振興産業從有到優、由點聚鏈

2024-04-02   08:55:17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位于三亞博後村的海南玫瑰谷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種植基地,花農忙著管護鮮花。(資料圖)

  原題:三亞博後村推動鄉村振興産業從有到優、由點聚鏈——

  哎岬湖畔的“變”與“新”

  4月,三亞市吉陽區博後村春意融融。哎岬湖畔,石碑上“小康不小康, 關鍵看老鄉”兩行大字蒼遒有力,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道兩旁,民宿、農家樂遊客盈門,村民眼裏閃爍著喜悅,村莊更顯生機勃勃。

  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博後村的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産業園考察,提出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一重要論述,極大地鼓舞了當地幹部群眾。從此,博後村迎來了嶄新的春天。

  從祖祖輩輩在鹽鹼地裏“討生活”,到在家門口實現“小康夢”……十余年來,博後村牢記囑托,因地制宜推動鄉村生態旅遊、民宿等特色産業從有到優、由點聚鏈,奮力續寫鄉村振興新故事。

  一紙“帳單”:

  道不盡的鄉村巨變

  “這是博後村的‘幸福帳單’,記錄著博後老鄉2012年到2022年的每人平均年收入。如今,這張‘幸福帳單’又要更新了。”日前,博後村講解員劉小微向遊客們講述著村莊的故事,“變化”是她解説中的高頻詞。

  “變化”同樣是博後黎家飯店負責人蘇國進客串“導遊”時,屢屢提到的關鍵詞。早些年,博後村村民的日子過得十分清貧。“村裏基礎設施差,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上學難、看病難,且致富無門,年輕人紛紛離開村莊謀生,只剩下年邁的老人留守。”蘇國進説,如今的博後村反倒變成了一塊磁石,不僅喚回了外出的遊子,還吸引了大批外來投資者和遊客。

  變化還遠不止于此。

  “最明顯的就是收入上漲,2023年,博後村集體經濟收入(含村小組)已達1025萬元,成為三亞首個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千萬元的行政村。”劉小微説。

  “如今,我家裏的舊房子出租做民宿,原來養豬的圍墻經過設計師的改造,變成了吸引遊客爭先打卡的一大‘流量密碼’。”博後村村民蘇澤強驚喜萬分。

  這些年,飯店、民宿等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推動著産業鏈的串聯和延伸,讓博後村也隨之“長”出不少新職業:咖啡師、農家樂老板、巡回巴士司機、講解員等。

  收入更多元、業態更豐富……博後村十余年來的每一處變化,無疑是“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這一重要論述最生動的注解。

  一條道路:

  拼出來的特色産業

  “102房客人已經出門了,要趕緊打掃房間;內蒙古的遊客想回購三亞芒果,記得幫忙聯繫村裏的農戶……”午後,在博後村一家農家小院裏,鄉遇拾光精品民宿負責人符嫦城一邊為客人辦理入住登記,一邊安排接下來的工作。

  籌集資金回鄉開民宿,對于符嫦城一家來説,這無疑是一個很大膽的決定。“民宿去年1月正式營業,彼時村裏的民宿已有幾十家,是否擔心分不到一杯‘羹’?”面對質疑,符嫦城內心卻十分堅定。符嫦城認為,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代背景下,村裏發展民宿産業優勢顯著,自己得抓住這次機遇。

  博後村發展産業有優勢嗎?在全國人大代表,博後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看來,“沒有,也有。”

  “沒有”的理由:博後村的土地常年被海水浸漬,鹽鹼化嚴重,收成僅夠填飽肚子,更別提發展規模種植産業。

  “有”的原因:博後村以東不遠,就是國家旅遊度假區亞龍灣,如果順勢發展貼合村莊實際的産業,村莊舊貌定能換新顏!

  在“有”和“沒有”的矛盾中,博後村開啟了鄉村振興的探索之旅。

  引進外來投資者,海南玫瑰谷産業發展有限公司(原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産業園)租用博後村、六盤村2000多畝鹽鹼地種植熱帶玫瑰,並通過延長産業鏈,以産業升級帶動老鄉就業增收。

  借助三亞市委、市政府將博後村就地改造為5A級美麗鄉村的契機,博後村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遊、民宿等特色産業,並帶動了相關配套産業的蓬勃發展。“全村現有精品特色民宿62家,客房總數近2000間。”蘇少洪説。

  夜幕降臨,博後村人氣依舊不減。在“博後村夜市”,熱帶水果、黎族風味小吃、特色工藝品等被擺上貨架,點亮了村民的就業創業夢。

  “作為村裏第一家開張的燒烤店,我們店從最初的兩名員工發展到如今的20多名。”九萬燒烤店負責人符泉一邊忙活著,一邊對海南日報記者説,店裏高峰期能擺50桌,一天的營業額最多突破3萬元。

  村莊優勢找準了,産業發展的路子走對了。2023年,博後村接待遊客100萬人次,其中,鄉村民宿接待遊客量84萬人次,全村營業收入達1.7億元。

  一個目標:

  鼓起來的老鄉腰包

  從落後到振興,博後村老鄉勇于嘗試。為了幫助村民開闊眼界、打開思路,三亞市、吉陽區多次組織學習交流會。漸漸地,村民們有了自己的想法,不斷探索“發展什麼、如何增收”。

  “今年春節期間,民宿的預訂率已經達到了90%。”4年前,來自新疆的劉斯惟在博後村開起了伊瑟拉民宿。連續參加了幾次村裏組織的交流會,對民宿如何進行全面升級、提升入住體驗和服務品質,劉斯惟有了更新的想法。

  “生活越來越好,大家拼一把的動力更足了。”43歲的博後村村民蘇海平和妻子主動學技術,在“博後村夜市”開起了小吃店,“白天打工、晚上出攤的生活很累,但這樣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蘇海平笑著説。

  這種喜悅,也能在返鄉創業大學生藍碧水臉上找到。幾年前,藍碧水大學畢業後回村與合夥人開起了夢想中的雜貨鋪,沒想到當年的收入就超出了她的預期。後來,藍碧水和朋友又自費學習制作咖啡飲品、調酒,去年12月,在雜貨鋪的基礎上,開了間飲品店。她説,在家門口就能圓夢心中的“詩和遠方”。

  博後村的發展,同樣不滿足于當前的“幸福帳單”。博後村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胡魁介紹,該村還積極推動業態融合,設立海南省委黨校現場教學點,發展培訓産業,助推鄉村旅遊發展;成立三亞首家村集體經濟平臺公司——三亞市博後投資有限公司,通過整合村集體資金、資産和資源等途徑,增強自身“造血”功能,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村裏還開設了“博後共富學堂”,大力培養發展高素質農業人才並建立成長跟蹤服務長效機制,拓寬鄉村振興路徑。

  隨著小村莊與外界的溝通愈加頻繁,博後村有了更多活力。用奮鬥創造幸福生活,也成為博後老鄉質樸而堅定的想法。

  “如今,村民的腰包更鼓、心更齊了,村裏要辦什麼事,如開展人居環境衛生整治等,大家都是一呼百應。”蘇少洪説,大家“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向著一個目標共同努力。

  春風正勁,奮進在鄉村振興的大道上,博後村的老鄉們幹勁十足,滿懷希望。(記者 徐慧玲)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