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專家在玉米與豆類論壇上建言獻策
穩糧擴豆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玉米與大豆是重要的糧食作物,關係國計民生。1月5日,在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玉米與豆類論壇上,來自科研、企業、院校等與會人員表達了觀點和期待,助力穩糧擴豆,築牢糧食安全根基。
“近年來,我國持續增加大豆種業科研投入,開展鹽鹼地種植大豆示範,一些地方單産有明顯提升。”中國工程院院士蓋鈞鎰介紹,雖然産量有提升,但由於我國大豆單位面積産值較低等原因,大豆産量難以滿足年需求量。
與大豆的境遇相似,玉米雖然在種業和生産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如何突破當前困境?“良種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強壯玉米‘中國芯’,必須加強對優良種子的選育和保護。”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首席科學家趙久然認為,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要形成合力,同時以精準的檢測技術為支撐,建立玉米“品種身份證”制度,實施種子認證,進一步提升種子質量,讓農民用上良種助力增産增收。
“同時也要緊抓農民和消費者的需求,提升種植積極性。”趙久然注意到,我國鮮食玉米産業快速發展,已成為全球最大鮮食玉米生産國和消費國,種子及産品已經出口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蓋鈞鎰則率領團隊積極探索“大豆南下”,着力解決國內大豆供應難題。其中,海南肩負重要使命。
“去年,‘一帶一路’大豆生物育種海南省工程研究中心落地三亞。”蓋鈞鎰説。根據安排,中心將開展大豆種質創新和品種選育,推進熱帶大豆高産品種鑒定,熱帶大豆抗蟲、耐澇、耐鹽種質資源鑒定和育種利用等,推動解決大豆“卡脖子”問題。
糧食安全離不開科技保障。堅持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向科技要産量、要産能,成為許多參會嘉賓的共識。
“在關鍵裝備上,我們要突破國産機具材料和工藝瓶頸,加快國産高端機具的優化升級,提高市場競爭力;重點加強國産高端和高性能機具的市場培育,逐步提升國産機具市場佔有率。”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院長路戰遠&&,政府也要加大政策支持,加大國産高性能機具的研發與購置補貼力度,啟動實施作業補助政策,增強企業購買國産機具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記者 李夢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