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屯昌結合社會文明大行動,以“一三五六”工作制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人心齊了 村莊靚了
近日,在屯昌縣西昌鎮土龍村委會南田村民小組,連日降雨讓村黨支部書記王芳又警覺起來。枯枝、落葉及垃圾等散落在地,讓原本潔凈的村容多了一個個污點。她巡村抓拍了幾張“醜圖”發到村幹部工作群,要求組織保潔員及河道管理員盡快處理。
“衞生環境有問題,就要第一時間通報、解決。”近一年來,王芳養成了這樣的習慣。
這個習慣,最初源於壓力。王芳説,去年底開始,屯昌啟動鎮(村)社會文明大行動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專項行動,推行“一三五六”工作制,即“周一找問題、周三抓整改、周五強督導、周六齣報告”。
“周一找問題”,即由村級自查組自查問題並列&&賬,附以問題照片,以公開欄、紅黑榜等形式公開在村居公共場所。專項行動之初,各村問題較多,包括亂搭亂蓋、隨意排污、焚燒秸稈及垃圾等,並要求在周三整改完畢。對問題檢查不深入、責任明確不到位的村,鎮級檢查組將對其進行全鎮通報。
王芳工作電腦裏有個名為“每週十五條”的文件夾,保存了近一年來該村每週拍攝的15張村居“醜圖”,與之搭配的還有15張“美圖”。
“整改後,在同一點位,按同一角度再補拍一張存底上報。”王芳説,以上周為例,連續雨天導致南田文體小廣場、南田紅色文化館等點位落葉淤積較多,這些醜貌被村幹部們發現後,大夥兒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整改。
屯昌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文明辦主任譚殿大介紹,整改完成後,縣級督查組每週五通過“聽、查、看、拍”的方式,對全縣各鎮村進行隨機抽查,並於周六印發整改情況通報,持續傳導壓力,促進各地“比學趕超”。
整治過程中,當地堅持發揮文明共建機製作用,組織“小屯妹大昌叔”志願者隊伍,發動全體鄉村振興幫扶責任人下沉一線,動員保潔員、巡河員、垃圾轉運員等4支基層隊伍1865人走村入戶,帶動群眾開展整治行動。
同時,綜合運用“積分制”等手段,構建人人參與共建共享新格局。“誰家門前垃圾雜物多就扣分,平時做好保潔,就能加分上村裏的‘紅榜’,等攢夠積分就能去兌換洗衣液、食用油等獎品。”土龍村村民邱善友非常認同這個做法。
在新興鎮下屯村入口處,成片大葉草織密成如茵草坪,用碎石塊鋪成的蜿蜒小路,穿過草坪通往竹林下的休憩石板桌椅。老人在喝茶拉家常,孩童們在盪鞦千、玩蹺蹺板。
原來,這裡曾因有豬欄、雞舍等臨時搭蓋,糞污散發臭味,上了“黑榜”。“一開始,村民聽説這裡要被拆並不樂意。後來經黨員幹部做思想工作,村民們才同意讓地配合。如今,看到這裡成了小公園,大家都很開心。”下屯村黨支部書記胡詩林介紹。
“幹部群眾一條心,無論是哪一天發現問題,哪怕是挑刺、小問題,都要想法子馬上抓整改。”屯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董樹國介紹,今年第三季度,屯昌對全縣8個鎮167個行政村開展專項督導,共發現1500余個問題,均已完成整改。下一步將試行跨鎮交叉檢查等機制,持續推動鄉風文明建設提質增效。(記者 曾毓慧 蘇慶明 特約記者 鄧積釗 通訊員 林小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