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利用“三隊伍+三機制+三文化”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
“三劑良方”解心結
一塊林地,兩戶人家,各執一詞;“三劑良方”,四處奔走,調解感化。
11月10日上午,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施茶村專職人民調解員王建平再一次來到施茶村村民王某雄家和昌道村村民王某義家林地交界處。眼前,幾十株荔枝樹已經長到一人高。這是矛盾化解、邊界確定後,王某雄在自家地上種下的“致富樹”。
這塊林地是20世紀50年代分配的荒地,由於時間久遠,面積和界線已模糊不清,一堆火山石堆在交界處。隨着石山鎮的發展,土地“寸土寸金”,王某雄與王某義展開了一番“土地歸屬拉鋸戰”。
包戶黨建聯絡員在走訪時了解到這一土地糾紛問題,第一時間找到群眾信服的王建平作調解。
王建平告訴海南日報記者,類似的情況在石山鎮並不少,如果地塊交界處的石堆呈直線,那麼村裏約定俗成地勢高者佔七、地勢低者佔三。然而,在王某雄與王某義地塊交界處的石堆形似不規則的半月,按照老辦法,雙方當事人都覺得自己吃虧。
怎麼辦?第一步,先要摸清楚基礎事實。王建平和包戶黨建聯絡員通過多種方式查閱到當年的林改檔案,走訪了眾多村民,並多次到實地勘探。掌握客觀事實後,二人主動上門座談,巧用家風等文化感化當事人,並在雙方見證下,以一根紅線為界,公正地劃定了兩家的界線,雙方都&&認同。
“説到底,還是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起了關鍵作用。”王建平説。他口中的“三劑良方”,指的是石山鎮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結合本地情況,摸索出的“三隊伍+三機制+三文化”。
“三隊伍”是指黨員先鋒隊、法律明白人、兼職智囊團三支隊伍;“三機制”是指矛盾排查機制、會商研判機制和調解機制;“三文化”則是指具有當地特色的家風文化、鄉賢文化、民謠文化。
“通過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我們確保了源頭化解矛盾糾紛有力量、有方法、有保障,推動矛盾糾紛就地化解,實現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石山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符煌斌説。
據統計,近3年,石山鎮共調處大大小小的坊間矛盾糾紛390宗,成功調處380宗,調處成功率97%。
“此次獲評全國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對我們來説是鼓勵,也是鞭策。”符煌斌&&,接下來,石山鎮將進一步充實三支隊伍,在人員聚集、矛盾相對突出的地方,有計劃、分步驟地健全調解“陣地”軟硬體設施,讓村鎮就地解紛“三劑良方”工作法發揮更大作用。(記者 習霽鴻 特約記者 陳創淼 通訊員 陳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