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位於東方市東河鎮玉龍村的白玲黎錦專業合作社,符現相(右)與長女符仁玲一起織錦。海南日報記者 陳若龍 攝
原題:東方玉龍村村民辦起黎錦合作社促增收
創業火花帶來的“錦繡之變”
大小不過20平方米,從屋外看上去十分樸實,但一推開門卻別有洞天……10月28日一大早,海南日報記者剛一走進東方市東河鎮玉龍村村民符現相的小賣部,便被屋內花紋精美、經緯交織的一件件黎錦織物所吸引。
“活兒催得急,今天我得加班加點地做。”現場,符現相一邊説着,一邊熟練地引緯、打緯。在她的巧手之下,一件有着別致圖案的披肩逐漸成型。她所處的這間小賣部,已經被打造成白玲黎錦專業合作社,專門生産創意黎錦,很受市場歡迎。
從小賣部轉為合作社,這場“錦繡之變”,始於一個意外的機會——2018年,前來走訪的扶貧幹部在小賣部裏看到符現相隨意織就的創意黎錦,立刻來了興趣。
“當時,扶貧幹部問我母親,為什麼不靠着織錦的手藝和創意,開個黎錦合作社呢?”在符現相身旁,同樣忙着織錦的長女符仁玲説,彼時,符現相的小賣部收入不穩定,常常一天只能掙上幾十塊錢,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扶貧幹部的話,一下子點燃了我們的創業火花。那一年,媽媽帶着外婆和我一起,召集村裏24個織娘,把小賣部改成了合作社,專門生産和銷售黎錦織物。”
把愛好變成生意並不簡單。作為主推創意黎錦的合作社,符現相對自家黎錦織物的設計創意有着很高的要求,從構思、設計,到紡線、染線,再到織錦、刺繡,一件定制披肩的生産,往往要讓符現相連着忙活3個月的時間。
“最開始,為了想黎錦圖案的設計創意,我常常會整夜整夜地睡不着。”符現相説,雖然她和黎錦打了30多年交道,但在創業初期自己就發現,原來過去源源不斷的靈感,也會有供不應求的時候。此外,不識字的她對處理各種訂單、推銷産品也感到無從下手。
為此,符現相認真“充電”學文化,並利用每一次參加培訓和展覽的機會,推銷自家産品、積累客源,並讓有文化的女兒幫忙處理訂單、學着別人在微信上打廣告。為了打出品牌,符現相還主動報名參加了各種比賽,並在2021年成功取得省婦女聯合會“鄉村振興巾幗創業品牌”授權,使用更具設計感的“黎家白玲”品牌標識……
漸漸的,合作社的運營有了起色。如今,在當地政府和鄉村振興工作隊的幫助指導下,靠着符現相外出活動時積累的客源和授權品牌的效應,合作社已經有了穩定的訂單流。合作社的織娘按件計酬,多勞多得,産能也有了大幅提升。
為了把控品質,合作社統一採購織錦原材料。每次開工前,符現相還要和合作社裏的織娘一起交流學習,將客戶需求告知每一位織娘並且教會她們與之對應的高效織法。對於定制的創意黎錦,符現相尤為上心,“辦一個合作社不容易,織毀一件,牌子也就砸了。”
眼下,合作社生産的黎錦披肩,一件能賣到6000多元,年營收超過20萬元。光是黎錦披肩這樣的大訂單,符現相自己一年就能完成4到5件,收入水平大大提升。
受符現相的影響,2020年,符仁玲辭掉了海口的工作,參加並成功評取黎錦傳承人資格,回到村裏專心打理合作社的事務,“我想循着媽媽的路子,和她一起在樣式創新和文創産品設計上下功夫,讓東方黎錦更有競爭力。”
“這是海南自貿港婦女創業的典型。”省婦聯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説,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該合作社的蝶變,鼓舞了包括玉龍村村民在內的一眾黎錦從業者加快産業振興,尤其鼓舞了新生代黎錦人進一步勤勞致富、開拓創新,“希望能讓更多人加入進來,推動黎錦産業高質量發展。”(記者 范平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