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護好一灣碧水 做優城市會客廳-新華網


三亞:護好一灣碧水 做優城市會客廳

2023-09-06   08:29:44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近日,三亞鳳凰島橋頭公園展露新姿,這裡將成為市民游客欣賞椰風海韻的好去處。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原題:三亞加強三亞灣整治,促進水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生態空間

  護好一灣碧水 做優城市會客廳

  碧波蕩漾,細沙潔凈,三亞灣畔澎湃着發展的脈動。

  日前,生態環境部公布第二批12個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海南三亞灣上榜。蔚藍浩瀚的海洋,為鹿城增添了詩意和浪漫,也給城市成長、發展帶來源源力量。

  依海而生、因海而美、向海而興。近年來,三亞通過建設高質量美麗海灣,促進水域生態保護和修復,推動打造“城市會客廳”新名片,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海生態空間,將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圖景化為現實。

  水清灘凈 生態修復卓有成效

  “慢一點,慢一點,好,放下。”日前,在三亞灣鳳凰島附近海域海洋生態修復工程現場,工作人員從岸邊將一個個人工球形小礁體放到駁船上,隨後來到鳳凰島和鹿回頭珊瑚礁生態修復海域,通過人工海底作業,幫助珊瑚在此“安家落戶”。

  三亞灣珊瑚礁的修復是三亞全力呵護一灣碧海的生動縮影。近年來,三亞加強綜合整治,統籌推動陸源污染治理、海洋污染防治和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各項工作。

  啃下硬骨頭,三亞推進落實中央環保督察整改工作,鳳凰島二期項目基本完成拆除,比規定時限提前了9個多月;開展三亞河口清淤疏浚建設,完成三亞橋、潮見橋至三亞河入海口範圍內清淤疏浚工程。

  美麗海灣建設是個系統工程,固廢污染、船舶污染、生活污水等都威脅着海灣的生態環境安全。

  三亞加強船舶污染物監管工作,開展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工作;進行衝會河、三亞河整治,實現了兩河入海斷面100%消劣;排查雨污水管網並實施雨污分流整治,完成整治率100%。

  “突突突”的馬達聲響起,身穿救生衣的海上“美容師”穩穩地站在保潔船船頭,乾脆利索將海上的垃圾回收入筐。如今,三亞已構建完整的收集、打撈、運輸、處理體系,345名海上保潔人員、49艘船隻負責沿海海岸線、灘塗、海域水面保潔,守護這片海洋。

  三亞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亞多部門聯合推動實施三亞灣海灘侵蝕修補工程、原生植被保護及生態恢復工程、橋頭綠化工程、三亞南邊海碼頭護岸修復工程等系列生態保護項目,通過實施灣區內人工補沙生態修復與保護,近岸的原生植被得到恢復與保護。

近日,小朋友們在三亞灣踏浪戲水。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保護海洋珍稀物種,也是一個重要抓手。三亞實施三亞灣人工補沙實驗段攔沙堤、開展灣區內珊瑚礁生態修復;在灣區內進行增殖放流活動,生物多樣性得到有效保護,保留了許多自然岸線、濱海濕地及典型海洋生境。

  生態賦能 産業升級煥發新生機

  “以前我做魚排養殖,不僅要擔心大風浪,而且魚的品質和産量都不如遠海。如今依靠深水網箱養殖,我的收入不愁。”告別了17年的漁民身份,黃冬明成為專業的養殖員兼技術員,家中蓋起3層小別墅。

  在三亞灣海域,像黃冬明一樣實現身份轉換的不在少數。成功實現轉産轉業的背後,離不開三亞推進生態賦能産業升級,持續釋放藍海潛力。

  “我們成立以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陳松林為首的專家諮詢委員會,助力實現全産業融合發展。”三亞農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時亞南介紹,三亞已完成以三亞灣農漁業區海域為核心,貫通西島旅游區、擔油港港區雙通廊,形成海洋牧場組團、休閒漁業組團、陸域綜合配套組團的“一核心兩通廊三組團”整體規劃布局。

  在三亞灣農漁業區海域,深水網箱養殖正與垂釣等休閒漁業新業態相結合。

  8月30日,喜事從“海”而來。三亞建造完工的第一艘海洋休閒漁船“琼三亞漁休88301”在山東威海交付。這是我省目前建造的最大休閒漁船,是全省第一艘拿到“船舶檢驗證書、國籍證書、所有權證書、休閒漁船捕撈證書”四證齊全的休閒漁船。

  時亞南透露,三亞將在近期率先啟動開展休閒垂釣、觀光等業態,謀劃開展海釣賽事,推進海上綜合漁旅平台、海洋牧場、深海休閒垂釣網箱等項目建設。

  千帆競渡、百舸爭流,一艘艘帆船和游艇從港口魚貫而出,眾多游客乘坐游艇馳騁海面。近年來,三亞加快推進游艇全産業鏈發展,今年1月至6月三亞凈增登記游艇122艘,登記總量達到1259艘,游艇出海9.03萬艘次,接待游客63.03萬人次,游艇旅游已成為新的打卡項目。

  以三亞港為中心,三亞開發打造“夜游三亞灣”“海天盛筵”等生態産業品牌;三亞灣夜景、夜游成為小紅書等新媒體平台上的熱門分享;天涯海角、鹿回頭景區加快升級改造,歌劇院和藝術品交易中心等文化藝術地標的謀劃建設,“游在天涯”內涵更豐富。

  還綠於民 打造宜居宜業城市

  當太陽的余暉灑在海面上,椰影和晚霞相映成趣,市民游客漫步三亞灣,踏浪戲水,暢享濱海風光;也有人鍾愛休閒步道,在此與三五老友相約健身鍛煉、切磋棋藝……宜居之城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在百姓的三亞灣“每日市區生活”中盡顯。

  如果説海洋環境是美麗海灣的“外”,那麼市民游客的幸福感就是美麗海灣的“內”。三亞堅持以繡花功夫進行功能提升設計,推進三亞灣宜居體驗再提升,還綠於民,織就人海共生的和諧畫卷。

  “我們探索實施‘六位一體’執法工作模式、‘片區長制’管理模式等做法,強化17.8公里長的三亞灣海岸線共管共治。”三亞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天涯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三亞開發40多條下海通道、增設執法崗亭、建設30多個停車場、設置35個新能源充電樁停車位、增加多個無障礙通道等“治堵點”式舉措,以城市“微改造”滿足市民的“大民生”。

  海天一線間,舊貌換新顏。隨着三亞灣的顏值、功能雙提升,越來越多的志願者加入其中,為三亞灣的生態保護出一份力。

  “三亞灣處處是風景,有了志願者的呵護,三亞灣未來會更美好。”今年7月,“愛天涯·如鯨向海”——三亞灣生態環保志願服務大行動在三亞灣啟動,更多的志願者和市民游客行動起來,加入三亞灣的保護中。

  此外,三亞灣沿線多家酒店、旅行社等企業共同簽訂了“如鯨向海·生態行”聯盟書,承諾愛護和珍惜三亞灣品牌;“如鯨向海”天涯生態旅游路線啟動,為市民游客參與環保天涯提供路徑。

  三亞市相關負責人介紹,將積極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紮實推進海灣生態環境質量改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質,努力走出一條人海共生、陸海統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記者 李夢楠 黃媛艷)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