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城“長大”了!-新華網


科技城“長大”了!

2023-08-30   08:25:43
來源:海南日報
字體:

  原題:科技引領,創新協同,園區帶動三亞經濟圈區域協調發展

  科技城“長大”了!

  崖州灣畔,69.3平方公里的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以下簡稱科技城),園區GDP總量三年增長425%,營收年均複合增長率超過84%。

  從零起步,園區主導産業初具規模。快速“長大”的科技城,科創高地輻射帶動作用初顯。截至目前,科技城全省技術交易合同交易次數增長180%,成交金額增長82%,合作領域遍及農業、深海、生命科學、醫療健康、電子信息等。

  以科技城為支撐點,三亞經濟圈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引導創新資源有序流動、集聚,探索構建“創新—引領—示範—輻射—帶動—協調”高質量發展新格局,力促産業融合、功能互補和梯度轉移,有效促進科技成果全島轉化,推動特色産業鏈條向高端環節延伸,賦能區域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南繁硅谷”建設創新聯動

  即將到來的“南繁季”,三亞經濟圈與往年大不同。

  科研人員、企業租用南繁用地,登錄南繁用地共享服務平台即可完成;插秧、翻耕地、灌排水,收穫、精選等南繁全鏈條CRO(商業化種業全産業鏈技術服務)管理服務,可付費委託就近的南繁服務站;南繁科研需要的基本儀器設備,田間設立的南繁服務站就有,實時掌控科研材料的墑情、苗情,及時精準施策。

  “我們和科技城合作推進‘一中心、兩平台’(崖州灣現代農田綜合服務中心、南繁用地共享服務平台、崖州科農平台和三地南繁服務站)建設,上傳數千畝南繁土地信息至共享平台;陵水安馬洋配套服務區已建有南繁服務中心、南繁公共服務實驗室等配套服務設施,並聯動暢享科技城大型科研設備,有效協同推進土地、勞務、技術等資源的線上線下聯動和異地共享,為全國300多家南繁科研機構和制種企業提供專業CRO服務。”海南廣陵高科實業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黃劍説。

  “企業分別在三亞、樂東、陵水等市縣設立2367畝南繁育種基地,每年種植4萬份水稻材料和近10萬份玉米材料,目前已在海南選育並就地推廣近60個水稻品種,有效擴大了‘海南好米’在全國的品牌影響力。”科技城種業産業鏈的“鏈長企業”——中國種子集團有關負責人説。

  三亞經濟圈裏,南繁産業正蓬勃發展。

  “我們通過建立‘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的統籌協調聯動機制構建‘一體兩翼’協同發展格局,以南繁科技城帶動陵水、樂東加快南繁基地及配套服務區建設,統籌推進三亞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有效提高南繁産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益。”科技城管理局常務副局長林海透露,園區積極發揮創新資源集聚優勢,以科技城科研CRO鏈條鏈結種業企業的田間CRO鏈條,探索商業化種業全産業鏈技術服務模式,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加快建設“南繁硅谷”。

  增強重點園區的輻射帶動力,關鍵要找準落點。

  當前,三亞經濟圈探索推動“科研中心+基地”區域聯動發展模式,南繁科技城作為種業創新研發的主要載體,重點聚集種業科研關鍵要素,以技術輻射、共建聯盟、創立標準等方式加快要素流動與資源共享,推動陵水、樂東等地打造育種科研試驗試種、科技成果轉化等科技平台,共育高質量發展新增長點。

  榴蓮、榴蓮蜜、燕窩果、紫鑽無花果……越來越多的“大三亞”牌新奇特優熱帶果蔬端上餐桌,三亞經濟圈熱帶優異果蔬産業漸漸有了名氣。利用全球動植物種質資源引進中轉基地便利條件,我省用好科技城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加大榴蓮種質資源保存和關鍵技術研發力度,在三亞、保亭、樂東等地推動發展榴蓮産業。

  科技城帶動推進南繁成果首先引種、首先繁育、首先種植、首先推廣,更多的區域合作正在推進。“公司已在樂東建立商業化育種科技創新中心和110畝田間多功能綜合性試驗基地,常年開展上百種玉米新品種選育及特色作物品種培育等工作。”科技城入園企業、海南九聖禾農業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説。

  海洋産業協同發展

  “我們在樂東海域開展深海養殖,軍曹魚、珍珠貝等品類養殖穩步推進,預計3年後可實現年産4000萬斤;海南第二座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台今年也順利投用,將探索推動三産融合。”海南普盛海洋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海域部經理紀新向透露,在科技城入園高校的技術支持下,公司將擴大規模、增加品類,拓展漁業産業鏈。

  深海養殖是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産業,串聯苗種繁育、工業化養殖、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産業集成創新,涉及一二三産融合。打造“藍色糧倉”,結合區域資源優勢,三亞經濟圈有序分工:科技城科創引領推動水産種業“卡脖子”技術攻關,共享企業創新主體;周邊市縣採取空間布局優化等舉措落位項目,協力拓展深遠海養殖空間,積極推動現代海洋産業發展。

  “經與多家科技城入園高校的合作選育,今年將推出核心産品——金鯧‘晨海一號’。也是國審首個金鯧魚新品種,成活率能達到82%,平均生長速度比普遍養殖的同類品種快20%—30%。”科技城入園企業、海南晨海水産有限公司董事長助理趙廣文説,公司聚焦海水魚類保引育繁選推一體化,已申請156項專利,在三亞、陵水等地投建海上漁場,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石斑魚養殖企業,年産商品魚約1萬噸。

  當前,科技城加速水産領域科研頂尖機構集聚,圍繞深藍智慧漁業、深遠海漁業資源、熱帶海洋牧場等重點研究方向,建立海南省熱帶水産種質重點實驗室等多個現代種業科技創新平台,發展水産引種育種科研,促進水産種質資源遺傳改良研發,推動水産良種面向區域、全國乃至全球輸出。1434家産業企業先後落地,輻射周邊市縣實施項目,水産育種鏈條不斷完善,海洋種業成果高質量轉化提速提質。

  “包振民院士領銜熱帶海洋生物種質資源開發與種業工程團隊,聚焦南美白對蝦、東星斑和金鯉等優良種質資源發掘和培育新品種,突破水産種質創制核心技術、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工程體系和石斑魚活體種質資源庫,培育了一批熱帶水産新品種。”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執行院長邵長江透露,團隊正建立熱帶水産種質創新體系、搭建水産物種分子育種平台,推動區域水産智慧育種發展;培育金鯧魚、東星斑和南美白對蝦等一批熱帶水産新品種,服務區域熱帶水産種業發展;開展深海網箱裝備研發和産業化應用,推動建立全産業鏈“深藍漁業”産業體系,為區域經濟提供新的增長極。

  8月28日,三亞水産苗種南繁生態産業園內,數十條來自陵水的條紋斑竹鯊正在隔離養殖池內暢游,它們是開展單域抗體診斷試劑和藥物研發的關鍵材料。海洋資源與生命科學交叉融合,推動海洋新藥“産學研用”緊密結合,是市場關注的熱門賽道,也是三亞經濟圈發展的重點領域。

  “聚焦海洋活性化合物的篩選和新靶點候選新藥領域統籌區域資源,我們在科技城建設了深海生物樣本採集、深海樣品分離純化、深海樣品生産改造等一系列專業平台,推進上下游優質産業資源聚集,已吸引47家創新創業高科技企業進駐,同步探索與保亭等地的差異化合作,着力拓展區域生命健康産業生態圈。”三亞深海化合物資源中心主任王明偉説。

  傳統農業提質增效

  檳榔除了生食,山竹除了鮮食,還能有何用途?

  “我們正以三亞經濟圈內常見的檳榔、山竹果皮等為資源進行新獸藥研發,目前已確立山竹提取散小試工藝驗證,正進行相關臨床和毒理學試驗,産業化後有望帶動20多個相關産業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沈建忠説,海南具有豐富的南藥資源和深海微生物資源,設在科技城的海南省食品安全監測及檢測技術創新中心將積極對省內道地藥材開展研究,在新獸藥創制等方面開發高效防控産品。

  三亞經濟圈地處熱帶,具有獨特的熱區資源,是海南發展熱帶特色高效農業的主陣地。聚焦區域農業産業高質量發展,科技城積極推動園區企業和科研機構良性互動,力促“三陵樂保”現代農業提檔升級。

  聚焦特色資源利用,海南萬保農牧集團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海南研究院開展保護和創新利用五指山豬種質資源合作,培育符合市場需求的黑豬新品種;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劉國世團隊推動黑山羊快繁技術推廣,選育耐熱性好的肉用黑山羊專門化新品種,力促黑山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針對傳統農業短板,中國農業大學三亞研究院馬會勤團隊開發近紅外無損檢測設備預測芒果的最佳采收時間,提高“大三亞”芒果品質;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王華鋒團隊深入開展火龍果種質資源開發利用,加速選育耐熱、豐産和耐貯運燕窩果新品種;海南大學三亞南繁研究院熱帶瓜菜綠色防控創新團隊聯合企業在樂東示範推廣220畝豇豆綠色防控技術,大大減少農藥使用量、豇豆良品率提高30%—50%,保障區域內冬季瓜菜産業健康發展……

  “科技城正與陵水、樂東等地探討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大家秉持‘優勢互補、長期協作、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原則,探索開展政策承接和體制機制先行先試,在人才、産業、金融合作等領域不斷深化合作關係,共謀合作項目,共同培育增量,推動海南自貿港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新成效。”三亞市有關負責人&&。(記者 黃媛艷)

【糾錯】 【責任編輯:韓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