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深入開展“六水共治”工作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

2022-11-22 09:20   來源: 海南日報


三亞河美景。

  從空中俯瞰三亞,青山滴翠、碧水含情,一幅城市與自然融合共生的生態美景現于眼前:蜿蜒的河流穿城而過,勾勒出靈動線條,鬱鬱蔥蔥的樹木點綴其間,鋪就生態之底色;三亞河畔碧波蕩漾,昔日的污臭難覓蹤影,河中的魚群、棲息的白鷺、岸堤的遊人交織成一幅美麗畫卷,山水人城和諧共生在這裏找到最美注腳……

  一幅幅美景的背後,是三亞近年來以水環境綜合治理為突破口,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的艱苦付出。

  全省“六水共治”攻堅戰全面打響後,三亞不斷強化組織領導,在推進治污水、保供水等方面持續發力,全方位保障水環境的有效提升,為打造海南自貿港建設新標桿提供良好生態保障,繪就人水和諧的美麗圖景。

  治污先行 持續改善水環境

  污水經過預處理、再到生化處理、再次經過混凝沉淀池沉淀、濾布濾池過濾後等深度處理,澄清無味的水從池中溢出流到消毒接觸池,再流到排海泵進行深海排放……目前,三亞紅沙水質凈化廠黑臭的生活污水就是經過這樣一係列污水處理後,再“變身”清澈的再生水後才流入大海中。

  “與普通活性污泥法不同,紅沙水質凈化廠二廠污水處理採用‘多模式AAO+高效沉淀池+纖維轉盤濾池+接觸消毒’工藝,確保污水經過處理後達標排放。”三亞紅沙水質凈化廠有關負責人介紹,紅沙水質凈化廠是海南首例半地下式、花園型市政大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范圍包括河西、河東等13個市中心片區,污水準均日處理量達到17.5萬噸。

  “六水共治”,治污先行。治污水作為攻堅主戰場,三亞堅持以提升水質為核心,狠抓黑臭水體治理、城鄉污水治理以及水産養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開展全域綜合治水。

  沿著亞龍溪踱步,眼前美景讓行人駐足:綠蔭夾岸的一道水流蜿蜒而行,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目光所至皆是波光蕩漾。

  2021年8月,三亞市吉陽區啟動博後糖豐安置區、六盤村片區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成1500噸/天的污水提升泵站等設施,久違的清澈溪水回來了,亞龍溪的生態之變成了附近村民的熱門話題。

  2021年,亞龍溪(博後北路-博後南路段)被海南省評選為幸福河湖。“亞龍溪從過去的‘臭水溝’搖身變成美麗的風景線,成為村民茶余飯後休閒的好去處,幸福感極大提升。”蘇文茂説。

從城市到鄉村,三亞持續推進生活污水治理,著力改善人居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三亞環投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三亞將加快推動河西、河東、抱坡溪、月川、新城及回新、鹿回頭及紅沙南等片區的8個排水管網提質增效工程、三亞市農村黑臭水體治理工程(代建)等一批項目建設,不斷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項目為王 全面打好治水攻堅戰

  “先讓‘偵察員’下到井中進行管道檢測。”近日,在三亞市抱坡溪西片區排水管網提質增效工程項目建設現場,一個帶有360°旋轉探頭的機器人被緩緩放進窨井,地面上的電子螢幕上傳回“偵察員”在管道內拍攝的清晰畫面。

  “這是一臺CCTV(中央控制工業管道內窺攝像)檢測設備,其拍攝的管道結構性、功能性、淤泥堆積等情況,為後續開展管道修復、清淤等作業提供依據。”項目代表陳體介紹,該項目主要對抱坡溪西片區的排水管道開展檢測、改造、修復及補齊工作,使排水管網保持健康狀態。

  治水是一項係統性工程,如何確保治水的專業化和科學化?三亞聘請專家團隊“把脈問診”,從基礎調查、方案論證等方面進行全過程把關,開出有針對性的“良方”。

  為摸清城市中心城區管網的真實情況,三亞邀請南寧市勘測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專業人員實地排查排水管網工作,目前已完成中心城區主幹道、次幹道、支路、街巷及其他地下市政排水管線排查1531公里,形成了中心城區管網排查“問題一張圖”。

針對“體檢”排查的問題,三亞加強治水方案頂層設計,係統謀劃,推動一個個涵蓋排水管網提質增效、截污控源、疏通河道、防洪固堤等方面的項目順利落地開工、加快建設,統籌推進精準治水。

  今年以來,三亞堅持項目為王,以工程建設為抓手全面推進“六水共治”攻堅戰。10月30日,三亞市2022年“雙統籌”百日攻堅大行動第二批建設項目集中開工。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集中開工的37個項目中,涉及“六水共治”的項目有9個,總投資超8億元。

  “三亞力爭明年5月前根本解決管網錯接、漏接、混接以及雨季雨污混排入河等問題;同時,加快建設南田居、南濱居、立才居、南新居供水工程建設,力爭成為全省首個實現‘城鄉+農墾居’供水一體化全覆蓋的市縣,持續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三亞市水務局有關負責人介紹。

  綜合施策 繪就生態新畫卷

  深入推進“六水共治”,三亞城鄉發生怎樣的變化?

  午後,晴空倒映在水面,蜿蜒的大茅河穿過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村,漫步在岸邊,只見鳥兒在河岸邊躍起身子掠過河面,清風拂來,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更有幽香襲來,好一幅鄉村風景畫。

  “得益于良好的水資源優勢和生態環境,村裏發展起集田園採摘、休閒娛樂、餐飲住宿服務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三亞市吉陽區大茅河河道專管員黎玉感慨,“一汪清澈水”發展起“一條經濟帶”,美了鄉村、富了村民。

  一組組翔實的數據,一道道靚麗的風景線,是三亞加強水資源保護、強化水環境治理、提升水生態品質的生動寫照。

  三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高標準高起點推進治水工作,建立了市區兩級治水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治水辦),充分發揮“指揮部”“作戰部”作用,不斷夯實政治引領、統籌謀劃、合力推進優勢,全面推進“六水共治”攻堅戰。

  “六水共治”是一項長期工程,也是一個艱巨考驗。三亞市有關負責人表示,三亞將牢固樹立係統思維、強化聯動意識,統籌謀劃、協同發力,做足“水文章”,答好“生態卷”,為海南自由貿易港高品質發展營造水清、岸綠、景美的優越環境。

  今年1月至10月,三亞城鎮內河(湖)、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功能區、入海河流水質達標率均為100%,近岸海域優良水質面積比例為100%,地表水水質優良率為100%。

[責任編輯: 張瑜 ]
010070300010000000000000011116581129147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