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三亞從嚴從細落實社區各項管控措施,壓緊壓實各方責任,全面落實好“十字”封條、常態化巡查等防控措施,確保“足不出戶、上門服務”“人不出區、錯峰取物”等要求不折不扣落到實處,攻堅拔寨,力爭早日奪取疫情防控全面勝利。
“網格化+巷長”
織牢織密疫情“防控網”
“崖州區已連續2天實現零新增,但是疫情防控不能松懈,一個小小的疏忽,就很有可能毀掉來之不易的抗疫成果。”8月21日18時許,三亞市崖州區東關社區東四巷巷長盧鐘華和志願者挨家挨戶上門,檢查封條的完整性,“作為一名巷長,我要對這條巷裏的14戶72名居民負責。”
看到一戶居民家的封條因雨水淋濕破損,盧鐘華立即拿出寫着“居家隔離”字樣的封條重新貼上。“為進一步減少人員流動,小封條發揮了大作用。”盧鐘華説。
“封條的貼法十分有講究,若完全貼緊,隔天醫護人員入戶進行核酸採集、跑腿志願者上門送物資時只好直接撕毀封條,將增加後續工作量。”盧鐘華先將一張封條豎向貼在門上,中間留出空隙,另一張橫着張貼的封條穿過空隙,呈“十字”形,“如此一來,居民若打開大門,從房內則無法還原,十字插銷封條還可以重復使用,降低了工作成本。”
東關社區黨總支部書記潘立仁介紹,把防疫舉措精細化落實到每一條街巷是東關社區探索的辦法。
“我們把社區分為4個網格,每個網格下設網格長、網格員,並在居民志願者中設立33個巷長,負責對接每一條巷子的居民。”潘立仁説,巷長與省直機關青年志願服務隊等密切對接,配合做好醫護人員入戶採集核酸樣本、物資配送等工作。
在東關社區居委會門口前,懸挂着長兩米、寬1米的“作戰圖”,上面記載了每個網格區域內每戶的家庭基本情況,便於入戶人員按照“作戰圖”開展工作。
潘立仁説,連日來,東關社區集結各方力量,醫護人員、駐村工作人員、志願者、網格員、巷長等189人,利用“網格化管理+作戰圖”模式,形成合力,對轄區4個網格開展“地毯式”上門核酸採樣,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
精細化抓落地
採取分類應對管理措施
“我被開水燙傷了,需要去醫院。”近日,三亞市海棠區林旺社區第二網格居民群內,一位居民焦急地求助。第二網格長羅亞莉了解後,立即上報協調車輛,和聯防隊員一起將這位居民送到醫院。
林旺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陳蔚介紹,該社區在疫情防控中增強網格化、精細化管理,把社區裏的人員信息掌握得更清楚、更細緻,確保各項防控措施能夠精準落細落實。
疫情防控中的各項措施能否真正落實到位,關鍵看基層。在當前攻堅拔寨的關鍵時期,三亞對網格這個基層最小治理單元,進行科學、合理的調整設置劃分,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切實把各項工作抓實、抓細、抓落地。
天涯區紅旗街社區將8個網格劃分為2個安全區網格、4個疫情區網格及2個重疫情區網格,對不同區域採取分類應對管理措施。“我們對疫情區網格和重疫情區網格加強巡查管控,並由網格員每日做好全面消殺及清潔工作,對居民基本生活物資的需求,安排專人負責收集、幫助購買和配送到門。”紅旗街社區有關負責人介紹。
巡查組網格員李敏説,巡查組採取三班工作制,每日對網格區域內居民居家隔離、封條管理、靜態管理等情況進行巡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管理。(記者 周月光 徐慧玲 李艷玫)
| 手機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