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闊鄉村遇見“更好的自己”-新華網
新華網 > 新聞 > 正文
2024 04/16 09:42:46
來源:湖南日報

在廣闊鄉村遇見“更好的自己”

字體:

  ——省選調生扎根湘西大山譜寫青春華章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孟河

  從各大高校奔赴鄉村,從象牙塔到農田阡陌。2022至2023年,我省從清華大學、浙江大學、武漢大學、中南大學等54所學校選拔了77名選調生,奔赴湘西州基層一線鍛煉。這群青春飛揚的“95後”腳踩泥土、滿懷激情,在基層釋放光和熱。

  從被誤認為電信“詐騙犯”到村民的知心人

  從浙江大學奔赴距離約1300公里的龍山縣茨岩塘鎮甘露村,長沙妹子朱舟形容像“闖關歷險”。進村的路就是第一關,山路彎彎、曲曲盤盤,著實把這個“外地女娃”折騰得天旋地轉。

  剛來,朱舟就參加了村裏的主題黨日活動。

  村民家下水溝被堵了,村組路被大車壓壞了,今年收成怎樣……會上,家家戶戶的小事就是村裏的大事。那晚,朱舟在日記裏寫道:“出了學校入了基層,就要從頭到腳改變,盡快接上‘地氣’。”

  一個月時間,朱舟跟著村支書走遍全村的脫貧戶、困難戶,摸清村莊的基礎設施、産業發展、民風民俗等基本情況。走村入戶中,朱舟記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撰寫出甘露村國情調研報告,收集各類訴求問題17個,推動15個問題得到解決。

  用腳步丈量土地,才能真正“到群眾中去”。

  漸漸地,這個操著普通話給群眾打電話被誤認為電信詐騙的“外地女娃”,變成跟“爺爺”“嬢嬢”“幺幺”熟絡打招呼的新茨岩塘人。

  湘潭大學碩士研究生杜霽2023年8月扎根十八洞村。一次她和幾位村幹部例行巡寨時,路過“大姐”石拔三家,看她總是笑著和大家交談,但鮮有人知她女兒外嫁,常年獨居。

  杜霽和大家商量,有空到村中獨居老人們家吃“連心飯”。

  沒過多久,杜霽和村幹部自帶臘肉臘腸、蔬菜水果去石拔三家,一起生火、煮飯、炒菜,陪老人樂呵呵地吃了一頓飯。

  “那天,老人家笑得很開心,她不太會説普通話,卻努力用普通話跟我們拉家常。”杜霽説,“她一直拉著我們的手,反覆説‘吉客蠻達係’(苗語:謝謝你們)。”

  杜霽慢慢找到與村民交心的“密碼”:做好一件件小事,把事做到老百姓心坎上。

  不能因為“怕事”而不做事

  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鄧志誠,到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幾個月,就遇上“麻煩事”。

  2022年9月的一天,兩位果農衝進村部,眉頭緊皺、一言不發,將兩顆碩大、腐壞的獼猴桃,摔到桌上。

  原來,為確保獼猴桃成熟度達標,村裏號召果農晚採晚收,讓果子“吸足”養分。不料當年幹旱大量落果,蒙受損失的果農這才到府,找村幹部“討説法”。

  “我們可以補貼損失,但目前獼猴桃老品種附加值低、品質不過關,如果流入市場,會砸我們自己的招牌。”村裏給出一個解決方案,“建議改種價值更高的獼猴桃新品種,推動産業升級。”

  “改種有風險,如果失敗,可能再次面臨果農‘到府索賠’。”鄧志誠深吸一口氣,“但,不能因為‘怕事’而不做事。”

  “陽光金果獼猴桃,市場價值更高、抗旱性更強。”鄧志誠和工作隊幹部一起跟村民磨嘴皮、算細賬,分析水果市場趨勢和獼猴桃産業發展瓶頸;還承諾預訂果子、自掏腰包“包銷”,最終打消果農顧慮。

  2023年,新品種獼猴桃得到市場認可,價格甚至高過紅心獼猴桃。今年秋季果農收入有望翻番。幾位果農抱著幾筐水果擺到村部,笑嘻嘻地致謝。

  畢業于湖南理工學院的滕騰,這個23歲瘦高女孩常把一線比作“戰場”。

  “緊急轉移地質災害點群眾!”4月的一天,電閃雷鳴、風雨交加,在吉首市太平鎮太平村村部值班的滕騰接到指令。

  事發突然,救人刻不容緩。

  驅車途中,周圍石塊伴著泥土滾落,路中央橫著一塊有半個身子高的石頭。滕騰和同事立馬下車,在雨中徒手推落石開路。行至彎道,車輛打滑往後溜,大家又一起冒雨推車。

  到達地質災害點,大家疾步奔走,逐戶敲門告知情況,半個小時後,將13戶22名群眾全部安全轉移。

  “去的時候沒顧得上害怕,回頭才知道當時車輛打滑的地方,後面幾十米是懸崖。”滕騰説:“在基層工作,像在打仗,容不得半點馬虎。”

  “村民對我的認可,是照亮我的光”

  “點亮鄉村教育”是中南大學碩士研究生譚佳勳的夢想。

  “我們村小有學生70余人,其中留守兒童55人……”一次交談,譚佳勳了解到永順縣塔臥鎮倉坪村倉坪小學的情況。

  譚佳勳説,這些孩子被大山滋養頗具靈氣,但卻因為與父母長期分離,內心成了一座孤島。

  譚佳勳開始接觸這些孩子,把《兒童能讀懂的“一帶一路”》帶入課堂,讓他們了解外面的世界;在暑期開展閱讀周活動,把村部的會議室變成圖書室;邀請村中優秀大學生,講求學故事,樹立學習榜樣;與同事一起摸排全鎮事實孤兒,為困境兒童爭取6間“團團小屋”,打造閱讀空間。

  變化,悄然而至。

  之前羞怯內向的小孩,到村部主動找譚佳勳交流;譚佳勳接到一些小孩電話,分享閱讀心得;參與閱讀周活動的孩子從兩三個增至40個。

  有村幹部告訴譚佳勳:“鄉親們都很支援你,加油幹!”

  “基層是一方可以把想法變現的舞臺。”譚佳勳説,今年她還想為鄉村教育做更多探索。

  東北林業大學碩士研究生朱小東也是同道中人。

  哪怕工作到很晚,朱小東總堅持去古丈縣岩頭寨鎮土溪村一個叫“煙竹坨”的小組,走訪“共讀一本書”活動的結對小朋友。

  “爺孫倆總盼著我去,茶水從濃到淡。書本的知識、孩子的學習、人生的旅途……孩子對知識的渴望,總能講到深夜。”

  朱小東和小夥伴還多次開展送教入學、送書進校等助學活動,深受百姓歡迎。

  “小朱,講句實在話,你暑假弄的學生培訓特別好”“朱老師,我喜歡聽你講故事”“朱老師,你要常來上課啊”……

  “村民對我的認可,是照亮我的光,讓我找回了初心——為鄉村孩子的更好明天而盡我所能。”朱小東説。

  青春有很多種選擇,這個群體,像星星之火,在大山裏生生不息。泥土的芬芳點燃夢想,他們在廣闊的鄉村遇見“更好的自己”。

【糾錯】 【責任編輯:左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