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湖湘特色國土空間文化風貌-新華網
新華網 > 新聞 > 正文
2024 04/08 09:27:29
來源:湖南日報

構建湖湘特色國土空間文化風貌

字體:

  我省推出全國首個省級層面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

  構建湖湘特色國土空間文化風貌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利文

  文物與文化遺産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如何根據地域特點係統保護好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堅定文化自信?

  近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湖南省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2023—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對全省重要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實行國土空間“一張圖”管控。這是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我國首個印發的省級層面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國土空間專項規劃。

  《規劃》明確,力爭到2035年,建成縱向傳導有序、橫向銜接協調的歷史文化和文物保護空間規劃體係,形成以中華始祖文化、革命文化、書院文化、宗教文化等湖湘文化類型為特色,歷史文化保護和城鄉建設協同發展的國土空間文化風貌。

  全省歷史文化資源構成“十大文化標識體係”

  湖南是全國10個文物大省(市)之一,文化遺産和文物資源都十分豐富。

  其中,文化遺産資源總量大、年代跨度長、分布廣泛、類型豐富多樣、地方特色鮮明。主要包括9類:涉及世界文化遺産的項目4個(世界文化遺産1個、列入中國申報預備名單3個)、聚落遺産1030處、工業遺産13處、農業遺産9處、交通遺産43處、水利遺産107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10處和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21處、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96處、非物質文化遺産95個。

  文物資源主要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築以及其他等。目前,全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2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04處。“十四五”期間,預計新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0處以上、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處以上。

  這些歷史文化資源構成了“十大文化標識體係”:始祖文化與文明探源標識體係、紅色文化標識體係、書院文化標識體係、宗教文化標識體係、歷史聚落文化標識體係、湖湘名人文化標識體係、農業文化標識體係、工業文化標識體係、石刻文化標識體係、交通文化標識體係。

  這些體係均體現了湖湘文明在中華文明形成和發展中的獨特作用。如湖南是人文始祖炎帝、舜帝祭祀陵寢所在地,史前文明和商周文物資源豐富。這些資源是中華文明探源的典型文化遺産,在推動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有著獨特地位與作用。以稻作文化為代表的湖南農耕文明是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基石,傳承發展脈絡清晰,承載著全省境內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資訊。交通遺産則見證了中原文化南漸與南方地區華夏化的歷史進程,古道、古橋、古驛站等承載了文化交流互鑒的歷史資訊。

  建立保護功能區,進行差別化保護

  《規劃》指出,我省將根據全省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的價值等級,及其在歷史地理區域中的空間分布特徵,建立保護功能區進行針對性、差別化保護。

  其中,根據我省的歷史地理特徵,綜合考慮全省特色文化標識體係建設內容、區域重大戰略發展規劃和地區經濟發展水準現狀,把全省的歷史文化保護空間劃分為六大歷史地理區域。

  六大歷史地理區域分別是:湘北·洞庭湖及長江岸線(湖南段)區域,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和湖南考古工作的重要區域;湘東·幕阜羅霄區域,為革命文化聚集區;湘西·武陵山區域,是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的重要區域;湘南·南嶺區域,是自古以來湖南與嶺南地區的交通樞紐;湘中·衡山、雪峰山區域,是全國宗教文化的重要區域;長株潭都市區域,是湖湘文化資源的富集之地。

  在這六大歷史地理區域中,又劃分出19個重點片區,作為需要優先開展歷史文化保護和風貌管控的國土空間規劃重點地段,如澧陽平原古城古國文化片區、汝城長徵文化片區、寧遠舜帝始祖文化片區等。

  全省14個市州均有重點保護功能區,共有芙蓉區、石峰區、安化縣等48個縣(市、區),包括全省認定的35個文物大縣、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中主要歷史文化街區的所在地、世界文化遺産(含預備名單)所在地或其代表性資源所在地的縣(市、區)、經過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現狀評價認定的重要價值集中區。

  構建“二環三水,四縱五橫”歷史文化廊道網絡

  根據《規劃》,我省將通過構建“二環三水,四縱五橫”的歷史文化廊道網絡,形成“點、線、面”全省歷史文化風貌空間整體格局。

  點,即歷史文化和文物資源的保護空間;線,即依托主要公路和水係構建的歷史文化廊道網絡,連接主要保護區和重要保護空間;面,即歷史文化保護功能區。

  歷史文化廊道網絡分為三級:一級歷史文化廊道為重點保護功能區內部的48個歷史文化廊道,將結合縣域文物主題遊徑進行建設;二級歷史文化廊道規劃了7個,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湖南段)主題廊道、萬裏茶道(湖南段)主題廊道、湖湘文化名人與書院文化主題廊道、澧陽平原史前遺址群與考古中國重大項目主題廊道、偉人故居與湘東革命舊址主題廊道、湘西少數民族聚落與世界文化遺産主題廊道和湘中祭祀類古建築主題廊道;三級歷史文化廊道則是在一、二級歷史文化廊道的基礎上的省內主要交通線路。

  “二環”格局指通過國道串聯省內重點保護區而形成的內環和外環,內環由國道G107、G322、G207和G356構成,外環由國道G357、G106、G352、G353和G209構成。

  “三水”為湘江、資江和澧水構成的歷史文化廊道。

  “四縱”和“五橫”脈絡分別指貫穿省內、連接歷史文化保護功能區的4條縱向和5條橫向國道。“四縱”自東向西為國道G106、G107、G207和G209,“五橫”從北到南包括國道G352-353、G319、G356、G354和G320。

  此外,《規劃》指出,我省將依托文物主題遊徑建設,打造歷史文化廊道品牌,不斷完善和提升線路設施水準,實現遺産保護、健康休閒和村鎮發展和諧共贏。

【糾錯】 【責任編輯:左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