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文旅詮釋大美中國“新玩法”——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觀察
2021-11-27 22:37:49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武漢11月27日電題:“科技”+文旅詮釋大美中國“新玩法”——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觀察

  新華社記者喻珮、樂文婉、鄧楠

  從北國飄雪到海濱逐浪,從東臨碣石到天山腳下,美麗中國的景致在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逐一展現。在這場為期3天的全國文旅盛會上,文化和旅游多業態融合成為行業的風向標,也讓現場觀眾嘗鮮“中國之治”“中國之美”的文旅新體驗。

  穿越千年,讓文化“活起來”

  穿越回7000年前的長江流域,感受先民的文明輝煌;透過京杭大運河商貿繁榮的景象,見證中華民族的勤勞智慧;登上萬里長城,俯瞰盛世中華的遼闊……“大美中國”綜合館以360度曲面屏幕為媒,講述着長江、黃河、長城、運河、一帶一路、長征中的“中國故事”,一幅“流動的”中國畫卷在這3000平方米的場館鋪陳開來,展現泱泱大國的豪邁氣概。

  甘肅省帶來40多幅精美旅游圖片參展,武威銅奔馬、敦煌九色鹿、慶陽香包等200多種文創産品和旅游商品吸引了不少觀眾。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陳衛中介紹説,今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新開敦煌、嘉峪關、張掖多個國內新航點。“我們像走親戚一樣越走越親,‘早吃牛肉麵、午吃熱幹面’成為甘鄂兩省老百姓的旅游生活常態。”陳衛中説。

  全國頂級博物館“組隊”帶來妙趣橫生的文創和體驗項目:在河南博物院展區挖考古盲盒、修復文物;在首都博物館展區製作掐絲琺瑯吊墜;在中國鐵道博物館展區玩3D火車模型……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接受記者採訪稱,“線上種草、線下拔草”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打卡”到深度體驗,旅游業態的遞進也倒逼傳統的文化場館改革運營方式。

  科技賦能,讓旅游“炫起來”

  6萬平方米的展館裏處處體現着“硬核科技”,科技賦能,讓文旅有了新花樣。踏入“極目楚天舒”湖北館,光雕再現的黃鶴樓、安裝了最新高精尖芯片的“梅花樹”、機器人泡茶、3D打印機製作的江豚“小美”令參觀者目不暇接。

  27日上午,騰訊文旅展館的數字博物館展區引來一批年輕的文博愛好者,他們輕觸屏幕“瞬移”至敦煌莫高窟看技藝精湛的石窟壁畫,掃描二維碼線上多角度欣賞“故宮慢直播”。19歲的游客張嘉芫掃描“故宮前門”小程序,拿到了AI題跋的藏頭詩,生成專屬壁紙。“因為疫情已經很久沒有出門旅行了,這種雲端互動的方式還是第一次體驗。”她欣喜地説。

  騰訊雲文旅行業相關負責人王家賀介紹,截至目前,騰訊在文旅業務上的合作布局已覆蓋逾60個全域旅游項目、40多個景區公園、20余個數字文博等。過去幾年,騰訊攜手故宮博物院、敦煌研究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等文博機構,將海量珍品文物數字化,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

  交流互通,讓生活“美起來”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從古至今,商貿互通、文化交流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在本屆博覽會上,烏拉圭葡萄酒、蒙古國羊毛衫、各式韓服、泰國香料等海外商品琳瑯滿目。來自英國、法國、葡萄牙、韓國、瑞士及萬里茶道國際旅游聯盟等15個國家旅游主管部門及國際旅游機構帶來知名文旅“特産”參展。

  時逢泰國傳統節日水燈節,在“神奇泰國”展區入口,放置着一個舉着水燈的吉祥物“開心娃娃”。“這是泰國國家旅游局設計的吉祥物,我們希望通過它將泰國的快樂分享給所有中國游客。”泰國國家旅游局上海辦事處武漢市場代表鄒婷説,儘管受到疫情影響,今年11月泰國放開旅行限制後,中國游客人數在泰國入境游客總數中依然排名第二,相關的商貿往來也較為頻繁。

  戴斌指出,國內旅游意願穩步增長、入出境旅游也有了更多的復蘇可能,旅游産業動能在逐步集聚。展望2022年,少量旅游目的地隨着疫情防控形勢向好、政策協調有力,有望率先恢復入出境旅游市場。

  “經此一疫,人們對旅游安全和服務品質有了更高要求。未來,體驗當地生活、品味美食、參與文化、服務定制的深度游,以及家庭、小團體對於歷史、文化、哲學、科技領域的研學旅行將會顯著增加。”戴斌説。

相關新聞

關注新華網公眾號

下載新華網客戶端

分享至手機

“科技”+文旅詮釋大美中國“新玩法”——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觀察-新華網
從北國飄雪到海濱逐浪,從東臨碣石到天山腳下,美麗中國的景致在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上逐一展現。
010070040010000000000000011114021128107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