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獻擔當、自信自強:新時代中國青年風貌昂揚-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奉獻擔當、自信自強:新時代中國青年風貌昂揚

2024-05-04 17:45:04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5月4日電 題:奉獻擔當、自信自強:新時代中國青年風貌昂揚

  新華社記者

  天色微亮,寒氣未消,“90後”脫繼龍便和10余名青年志願者一起將米麵油等慰問品搬上車,啟程從寧夏銀川出發前往固原。

  從凌晨到夜晚,一天時間裏,他們披星戴月跨越了1000多公里。在脫繼龍看來,參與志願服務,是一種“讓更多人感受社會溫暖的方式”。

  4月中旬,脫繼龍所在的寧夏微光義工志願者服務總隊走訪慰問了寧夏固原市原州區、涇源縣的12戶困境兒童家庭。

  “小時候,聽到志願者、公益這樣的詞彙,雖然還不懂,但是感覺特別有溫度。”29歲的脫繼龍,如今已經有了十多年的志願服務經驗。

  截至2023年底,微光義工志願者服務總隊累計招募志願者超過8.9萬人,95%以上都是青年人。他們先後舉辦志願服務活動1.6萬餘次,志願服務時間超過100萬小時。

  2024年4月26日,河南博物院志願者劉焱(右一)為高校誌願者講解。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在中國,弘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成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動體現。

  “青年是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以年輕人為主的志願者團隊通過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體現愛心活力與責任擔當,推動經濟和社會齊頭並進發展,展現昂揚蓬勃的精神面貌。”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説。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是五四運動105周年。五四運動後不久,由李大釗、王光祈等人發起籌備的“少年中國學會”於1919年7月1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期望創造一個“像少年一樣富有朝氣、蓬勃向上的中國”。

  一百多年之後,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國新青年展現出奉獻擔當、自信自強的新風貌。

  《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指出,截至2021年底,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中14歲至35歲的註冊志願者已超過9000萬人。

  “以志願活動服務社會,本身就是中國青年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體現方式。”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韓強教授説,這種社會責任意識就是關心社會、勇於擔當的主體自覺。

  2024年3月17日,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區東洲島上,南華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志願者們在檢測湘江水質。新華社發(曹正平攝)

  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衛國戍邊……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青年在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出自信自強、剛健有為的精神風貌。  

  “大爺,最近漲水了,你們在河邊散步要注意安全。”在貴州省貴陽市白雲區的麥架河畔,27歲的青年蔣澤南沿着近3公里的河道步行,一路查看水質、撿拾垃圾。路上遇到散步的民眾,他不忘提醒兩句,並遞上手中的河長制等宣傳資料。

  2021年,蔣澤南成為“青清河”保護河湖志願者和貴陽貴安民間河長,麥架河就是他的責任河流。過去三年,他不僅每個月至少自己巡河一次,還帶着志願者們一起到麥架河巡河、開展環保宣傳。

  “通過這幾年志願巡河,能明顯看到麥架河整體的生態環境逐漸變好了。之前污水溢流入河等問題,經過我們與屬地‘河長辦’的工作人員反映,也及時解決了。”蔣澤南説,“立足於自己的崗位,將個人的理想信念融入國家發展中,讓青春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綻放。”

  “為中國青年創造更多機會接觸一線、接觸前沿,讓中國青年承擔更重要的使命,促成了民族榮光與青年理想的雙向奔赴。”上海社會科學院團委書記、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副研究員薛澤林説。

  2024年4月25日下午,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乘組出征儀式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問天閣圓夢園廣場舉行。三名“80後”航天員葉光富(右)、李聰(中)、李廣蘇在出征儀式上。 新華社記者 李剛 攝

  “80後”教授尹海帆多年攻關,帶領團隊攻克5G通信核心技術的世界性難題,讓5G信號在移動環境中更快、更強。

  “90後”姑娘詹春珮巡東海、穿南海、越赤道,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向險而戰、亮劍執法中挺起了大國擔當的“硬脊梁”。

  神舟十八號船箭組合體騰空而起,三位“80後”航天員奔赴太空,中國青年的夢想已然在逐夢星辰大海的征途上遠航。

  “社會實踐是青年成長的廣闊舞&。當代青年在促進改革發展、推動創新創造、匯聚青年力量、勇攀時代高峰、戰勝重大考驗等方面,充分體現了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昂揚風貌。”韓強認為,中國青年的奉獻與擔當,不斷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復興奮進前行。

  2024年4月30日,志願者帶領小朋友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岑鞏縣大有鎮大坪同心社區閱讀。新華社發(徐雪 攝)

  在內蒙古自治區扎蘭屯市,“80後”孫東海兩年前創立了“晨曦未來”親子教育成長營項目。該項目邀請父母和孩子一同參與,通過親子活動、知識分享、心理輔導等內容增進親子關係。目前,“晨曦未來”項目已經舉辦20余場主題類型活動,參與人數達到428人。

  “我們幫助過的孩子越來越陽光自信,積極向上。”孫東海説,項目的理念就是希望通過教育孩子,進而影響家庭、帶動社區,推動全社會更加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與志願服務。

  令孫東海印象尤深的是,去年他們在扎蘭屯市吊橋公園舉辦的放風箏活動中,一個孩子在風箏上寫下“強國有我”。

  “相較於百年之前,今日中國已有了新的時代夢想。新的時代夢想中,仍時時可見青年人衝鋒在前的身影。”薛澤林説,“強國有我”始終是屬於中國青年的時代最強音。(記者黃揚、賀小童、劉海、駱飛、趙澤輝、劉嵐濤)

[責任編輯:鄧嫻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