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南方原始文化的搖籃-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中國南方原始文化的搖籃

2024-04-12 09:27:13  來源:貴州日報

  目前正在省博物館展出的《人文山水 時光峰巒——多彩貴州歷史文化展》,以3503件套文物首次向大眾展示貴州地域30萬年曆史畫卷。及逐步融入華夏核心的歷史進程。博物館大量藏品來源於考古發掘。該展自2月3日開展之後一直是貴陽文化生活的“頂流”,日均觀眾量破萬,達到省博物館建館71年以來的歷史新高。

  氣候宜人、生態優越、洞穴四布的貴州,自古就是古人類的棲息地。

  歷史學家范同壽在其2022年初出版的《貴州歷史筆記》一書中,歷數貴州各處舊石器時代遺址後寫道:“貴州的舊石器時代文化是輝煌的,這種輝煌遠遠超過了長江以南的許多省區,即使與黃河流域的原始文明相比也毫不遜色。把史前的貴州稱作中國南方原始文化的搖籃,一點也不為過。”

  1993年盤縣大洞、2001年赫章可樂、2005年威寧中水、2012年遵義海龍囤、2014年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2016年貴安新區牛坡洞、2020年貴安新區招果洞和2022年貴安大松山墓群,截至目前,貴州已有8項考古遺址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史前洞穴遺址佔了八分之三。

  迄今的考古發現證明,最遲距今30萬年左右,就有古人類開始活動在今天的貴州省境;迄今在貴州境內已發現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百餘處。中科院院士裴文中教授認為,貴州是我國舊石器時代考古名列前茅的地區。

  觀音洞是中國南方首次發現的哺乳動物化石與舊石器共生的文化遺址,也是中國南方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的代表;在20世紀90年代引得舉世驚嘆的盤縣大洞,遺址堆積層的年代在距今約33萬年至13萬年之間;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貴安招果洞遺址,堆積從距今4萬年,一直延續到全新世……

  如今的“多彩貴州”,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初露端倪。范同壽認為,繁榮的貴州新石器時代文化,既是中國南方同樣有着輝煌史前文明的見證,又以它獨特的文化個性及與貴州境外不同文化的內在&&, 啟發我們去作貴州多元文化歷史源流的思考。

  貴州通過考古認知自己,外界通過考古認知貴州。“貴州有古可考?”面對這一直以來的質疑,貴州不斷用引人注目的考古成果打破。除了史前考古的光芒熠熠,貴州赫章可樂遺址與威寧中水遺址的發現,基本回答了今人對夜郎的追問;海龍囤與新蒲土司墓地的發現,呈現了因俗而治的羈縻土司制度;大松山墓群則描繪了西南邊疆古代民族1400年的歷史畫卷,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生動案例。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大松山墓群考古發掘領隊、參與並主持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考古發掘的周必素認為,“貴州獲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八個考古遺址,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貴州歷史和考古資源特徵,這些資源也是貴州考古的優勢。”除了“全國十大”,貴州考古也登上了全國和世界各大重量級的考古“榮譽榜”,從中可見的不僅是貴州故事,還有貴州人的精神,“1項‘中國田野考古獎一等獎’、1項‘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1項‘世界文化遺産’的殊榮,可看出貴州考古人的拼勁和闖勁。”周必素説。

  貴州省博物館館長李飛曾主持海龍囤考古,該項目也是“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並成功躋身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他把貴州考古的特點總結為5個關鍵詞:上山,下河,進洞,入世,入腦。“上山”説的是一大批山地遺址書寫了山地文明的絢爛篇章,“海龍囤所講述的就是上山的故事”;“下河”指的是各大河流考古學文化的全面發掘與系統梳理,“彰顯河流在貴州歷史上文化大通道的意義,這裡從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入洞”指的是特殊地理環境所造就的天然溶洞,是史前先民棲身的不二之選,也是不同歷史時期人群居住乃至永遠長眠的理想之地;“入世”説的是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與公眾共享;“入腦”則是指考古發現增進了人們對貴州這塊熱土的認知,豐富了人們的思想,從而提升了貴州人的文化自信。

  周必素認為,新時期的考古工作,已經不僅僅是象牙塔的學術任務。社會使命,一直被考古人視為己任。對考古發掘資料進行整理研究和成果發布,對遺址進行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將成果奉獻給研究人群和社會大眾,讓遺址公園助力貴州文旅事業,應該才算圓滿地完成了考古的全過程。(記者 舒暢)

[責任編輯:王雪松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