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就業 強治理 育産業 貴州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穩就業 強治理 育産業 貴州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

2024-01-18 09:17:43  來源:貴州日報

穩就業 強治理 育産業

——我省深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

  冬日暖陽西斜,六盤水市水城區新橋街道新業社區,一排排鱗次櫛比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耀眼。三三兩兩的搬遷群眾悠閒漫步在小區內、房前屋後孩子追逐嬉鬧。循聲望去,拿著扇子的舞蹈隊隨著音樂翩翩起舞,不時傳來陣陣歡笑聲,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

  與悠閒場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新業社區裏貴州思博服飾生産車間繁忙的生産場景,幾十臺縫紉機“噠噠噠”的聲音在車間裏回響,搬遷群眾張巧巧麻利地裁制著衣服,“有了穩定的工作,總算能安心住下來了。”

  幾年前,剛搬到新家的張巧巧內心彷徨無措,在城裏沒有收入來源,怎麼生活?就在張巧巧心裏打鼓,拿不定主意時,社區工作人員主動到府,收集了她的就業意願,並承諾為她提供相關培訓,提供就業崗位。

  通過培訓,張巧巧順利進入社區思博服飾生産車間務工。如今隨著制衣技能越來越嫺熟,張巧巧心裏的石頭也落了地。

  千方百計引導群眾就業,作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之一,水城區為搬遷群眾精準推送就業資訊,同時,立足新橋街道作為水城經開區核心規劃區的優勢條件,引進企業落地社區,拓寬就業渠道范圍,全力促進搬遷勞動力充分就業。

  2023年以來,我省緊緊圍繞穩崗就業這個關鍵,緊盯重點人群和困難群體抓好四項收入提升,持續推進搬遷群眾增收三年工作方案24條政策措施落實,持續強化搬遷勞動力就業動態監測,確保有勞動力家庭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和“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截至2023年11月底,我省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有搬遷勞動力37.27萬人,已就業35.8萬人,就業率為96.06%。

  “麻煩幫我看看,我能兌換什麼東西。”“老人家,你可以兌換一板雞蛋和一瓶醬油。”在羅甸縣古鎮家園搬遷社區的積分超市前,社區工作人員細心為前來兌換的群眾分發物品。

  “社區組織的志願服務我都積極參加,既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又賺取積分兌換物品,還能給孩子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參加過社區治安巡邏、野廣告清理等志願活動的吳昌明握著手裏的消費積分會員卡開心地説。

  為引導搬遷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全面實施社區物業管理,推動大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融入城鎮化實現高品質發展,羅甸縣在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探索實施了“社會化積分超市+物業管理”的社區治理模式,有效解決了80%以上搬遷家庭通過積分兌換繳納物業費,實現了企業願意、群眾樂意、社區中意、社會滿意的四方共贏效果。

  從“安居”到“優居”,良好的物業管理和社區服務必不可少。貴州聚焦社區物業管理,堅持把社區治理陣地建設和治理能力提升,作為促進搬遷群眾社會融入的重要內容大力實施,在全省開展易地扶貧搬遷物業服務管理示范社區創建活動,推動各地互學互鑒、比學趕超。截至2023年11月底,2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和30個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有34個安置社區計劃申報創建物業服務管理示范社區。2023年,全省開展了18個搬遷安置社區物業管理實體化公司試點,旨在統籌整合安置區資源資産和各方項目資金,探索黨建引領、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群眾參與的四方聯動服務體係,提升社區物業管理水準,提高群眾居住滿意度。

  背著娃,繡著花,賺著錢,養活家。對于冊亨縣納福街道搬遷社區錦繡苑布依産業一條街裏的繡娘們來説,一根小小的繡花針在手中翻轉,用“針功夫”繡出致富“錦繡路”。

  “在老家的時候,我們做的衣服都是自己穿自己用,現在可不一樣了,一天剪剪繡繡就能賺錢,換作以前,想都不敢想。”錦繡苑社區搬遷群眾岑柱蘭憑借著熟練的針線活,繡出了屬于自己的“幸福花”。

  作為冊亨縣民族文化展示的一個重要窗口,錦繡苑是我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培育好産業項目,打造的少數民族婦女、易地扶貧搬遷婦女創業就業孵化基地的一個縮影。

  “造血”壯産業,鼓起“錢袋子”,在書寫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中,貴州堅持把産業發展作為促進群眾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任務,注重係統性推進,抓項目培育,抓項目實施。支援安置區配套産業園區、龍頭企業做大做強,著力引進一批適合搬遷群眾就業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積極推動企業向安置區及周邊轉移,帶動群眾就業增收。(記者 劉悅)

[責任編輯:吳雨 鄧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