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黔龍”正式命名 貴州是中生代古爬行動物樂園-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守護黔龍”正式命名 貴州是中生代古爬行動物樂園

2023-11-13 10:58:55  來源:貴州日報

“守護黔龍”正式命名

1.9億年前,貴州是中生代古爬行動物樂園

黔龍生活場景復原圖。(任名卉 繪製)

  近日,記者從貴州省博物館獲悉,今年10月,《國家科學評論》(National Science Review)公開在線發表了貴州省博物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雲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完成的研究成果,報道了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發現的早侏羅世(距今約1.9億年前)特異埋藏的恐龍化石群,還根據研究成果建立一新屬種——“守護黔龍”,充分説明了億萬年前,貴州是中生代古爬行動物的樂園。

  據了解,該恐龍化石群包括至少三個成年個體和五窩恐龍蛋(共約50枚),化石材料顯示:部分恐龍蛋處於胚胎發育階段,極其珍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蛋和成體保存在一起的恐龍化石。該地點的蛋化石保存了迄今發現時代最早、最為完整的恐龍蛋殼結構,指示了其為革質蛋殼(介於軟殼和硬殼蛋之間)。

  值得關注的是,平壩恐龍保存有較完整的頭骨和頭後骨骼材料,具有不同於其它蜥腳型類恐龍的獨有特徵組合,同時恐龍成體、亞成體、蛋窩和胚胎等化石共存一地,據此研究人員建立一新屬種——守護黔龍(Qianlong shouhu)。

守護黔龍部分骨骼化石和成體、幼體的骨骼復原圖。(貴州省博物館供圖)

  “黔”指貴州省,“守護”意指該恐龍可能具有的照顧後代的行為。根據保存的材料估算,黔龍的成體體長6米以上,體重達1噸。此外,系統發育分析表明,守護黔龍和之前雲南發現的雲南龍具有較近的親緣關係,處於從早期蜥腳型類向蜥腳類演化的過渡階段。

  此次平壩發現的恐龍化石産自自流井組珍珠衝段的紫紅色粉砂質泥岩中。它們生活在距今約1.9億年前的早侏羅世,是一類兩足行走的植食性蜥腳型類恐龍。這類恐龍主要發現於世界各地的早侏羅世地層中,在我國雲南祿豐盆地也廣泛分佈,但在貴州還是第一次正式報道。

守護黔龍恐龍蛋化石。(貴州省博物館供圖)

  同時,通過對其胚胎蛋化石的研究,揭示了早期恐龍的繁殖行為和行走姿勢。黔龍最大的蛋窩有16枚蛋,但是蛋窩破損的邊緣説明其並不完整。研究人員對不同蛋窩的骨骼發育程度進行觀察和評估,發現它們都處於相似的發育階段,同時孵化出殼,類似於現代的海龜。這種同步孵化有利於個體逃避捕食者的獵殺。研究人員還詳細對比了胚胎和成體的骨骼特徵,並估算前肢和後肢的長度比,發現黔龍在幼體期可能為四足行走,而在成年期改為兩足行走。

  研究人員發現,黔龍蛋殼具有類似於其他恐龍和鳥類的蛋殼結構,表現出了一些硬蛋殼的特徵,如蛋殼邊緣銳利,但也具有一些革質蛋的特徵,如蛋表面的一些凹坑。通過實驗分析發現,黔龍蛋殼的破碎程度與革質蛋類似。

包含胚胎化石的蛋窩復原圖。(擬石科技供圖)

  此外,研究人員在前人的基礎上收集了包括恐龍在內的爬行動物210個類群,建立迄今最大的爬行動物蛋演化數據庫,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定量分析。分析表明,最早的恐龍蛋為相對小的橢圓形蛋,具有革質蛋殼,在向鳥類的演化過程中,蛋相對增大,蛋形逐漸延長,蛋殼加厚。最重要的是,通過對平壩恐龍的研究,可幫助揭示眾多早期恐龍的行為方式,包括集群繁殖和同步孵化等,使貴州恐龍研究實現了新突破。(記者 金秋時)

[責任編輯:劉昌餘 吳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