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9月29日電(記者齊健)中秋佳節,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景區吸引全國各地的游客前來游玩。他們身着苗族服飾,在青石板路和吊腳樓群間感受苗族多彩的文化,度過別樣的傳統佳節。
在雷山縣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眼中,最能體現苗族服飾特點的是苗族銀飾和刺繡,裏面蘊含了中秋佳節的團圓之美。
9月2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賓展示他製作的青蛙銀盤。新華社發(余天英攝)
近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賓製作完成一件銀壓領,選用雙龍團聚的圖案,耗時一個月手工打造。壓領在苗族姑娘嫁粧中是必不可少的,外形像是放大了的漢族長命鎖。
9月2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賓製作的銀壓領。新華社發(余天英攝)
“一些流傳幾百年的苗族銀片裏,也能看到苗族人對團圓的喜愛。”楊光賓拿出幾件家傳的老銀片,其中一枚銀片呈圓形,是苗族古歌中孕育苗族祖先的重要形象;另一枚銀片上大魚抱着小魚,象徵團圓和多子多福。
9月27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光賓收藏和製作的銀飾。新華社發(余天英攝)
一顆松香一隻錘,一把剪刀一塊板,一個油燈一根管。作為家族技藝第五代傳承人,楊光賓走村串寨20多年幫村民打銀飾,現在他身兼雷山縣苗族銀飾刺繡博物館講解員,在傳承技藝的同時摸索創新。楊光賓用掐絲工藝創作的青蛙銀盤和雙面牡丹銀餅,都用圓形彰顯了團圓之美。
把圖案繡在衣上,把歷史穿在身上。在雷山苗繡傳承人楊阿妮看來,苗族刺繡的許多紋樣跟銀飾是相通的,也有不少寓意團圓的新老元素。
9月27日,苗繡傳承人楊阿妮工作室裏的苗繡《團圓過節》。新華社發(余天英攝)
在楊阿妮工作室的顯眼位置挂着一幅《團圓過節》的苗繡,由4名繡娘歷時2個月創作完成。“中間的圖案象徵着苗族祖先和太陽,四週的人物故事圍繞着中心展開。”楊阿妮介紹説。
從5歲開始學苗繡,到18歲繡出自己的嫁衣,到現在培訓400多名學員,帶動一批婦女共同致富,楊阿妮把苗繡從閒暇時的手工活發展成一份巧手創新的事業。
9月27日,苗繡傳承人楊阿妮展示她的苗繡作品。新華社發(余天英攝)
“苗族沒有文字,一些媽媽想對女兒説的話,可以通過苗繡的紋樣、針法和色彩繡在衣服上,一代代傳遞下去。”楊阿妮一邊説一邊展示苗繡作品。
一張繡片的中間是一個圓形的銅鼓鼓面,四週環繞着蝴蝶等傳統苗繡圖案。楊阿妮介紹説,這件作品是她從祖輩衣服的背飾上複製下來的,而她新創作的苗繡也借鑒了傳統的構圖,將紋樣圍繞着中心對稱展開,環繞中心構圖,寓意團圓。
苗繡傳承人楊阿妮創作的苗繡作品。(受訪者供圖)
“為了讓游客體驗苗繡文化,我們正把苗繡融入一些現代時尚産品中,游客可以親手完成産品的收尾工作,把苗繡裏的美傳遞給更多人。”楊阿妮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