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涼都”二十年-新華網
新華網 > 貴州 > 信息展播
2025 05/20 09:58:04
來源:貴州日報

“中國涼都”二十年

字體:

  千里烏蒙山脊托起層層雲霧,在海拔2900米的雲貴高原之巔,微風過境,留余清涼。

  地處雲貴高原東部的六盤水,憑藉1400米至1900米垂直海拔落差與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在低緯度與高海拔的奇妙平衡中,孕育出夏季平均氣溫19攝氏度的獨特氣候。

  從地下轉向地上,從賣資源到賣天氣,這座被中國氣象學會授予“中國涼都”金字招牌的城市,以一個“涼”字為支點,構建起跨越四季、融合三産的避暑經濟體系,重塑城市氣韻。

  氣候資源的價值覺醒

  轉型,始於對氣候價值的重新定義。

  從一個IP到一個節慶,朱德貴見證了這一系列的變遷。

  2004年,時任六盤水市氣象局局長朱德貴伏案翻閱着歷年氣象資料,“響應市委、市政府‘城市品牌形象’號召,各單位都在挖空心思尋找好主題。”

  “六盤水的特點、優勢就在夏天,必須要把這個特點推薦出去!”經過大量數據資料分析,六盤水市氣象局提煉出當地氣候幾大優勢——氣候宜人、夏季滋潤、紫外線輻射適中、空氣清新、氣候資源優勢突出……

  2004年3月31日,“涼都”這一提法正式確定。同年,首屆涼都·六盤水消夏文化節舉行,首次打出“涼都”城市新名片。

  為進一步論證“涼都”這一提法,六盤水成立“涼都·六盤水”課題組,將六盤水本地與全國氣象&站同期30年的氣象資料進行對比分析——“六盤水氣候資源具有許多的唯一性”。

  隨後,一個大膽想法産生,在“涼都”前面加上“中國”。向着“中國涼都”這個目標努力,重新定位、充實材料……得出結論:六盤水兼具“涼爽、舒適、滋潤、清新、紫外線輻射適中”的氣候特徵。

  2005年8月12日,中國氣象學會向六盤水市政府頒發了“中國涼都·六盤水”證書。六盤水成為我國首個以氣候特徵命名的城市,正式將“涼”當作城市文化名片,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産業轉型的綠色突圍

  認證只是起點,真正的蛻變來自對傳統産業的“刮骨療毒”。

  當時“吃煤飯”“念煤經”的六盤水提出,擺脫“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發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以建設全國産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為引領,六盤水圍繞“立足煤、做強煤、不唯煤”,實施工業倍增行動,一手抓傳統産業改造升級,鞏固發展煤電特色優勢産業;一手抓新興産業培育壯大,着力構建大宗固廢綜合利用産業布局。

  “黑轉綠”在六盤水的發展基因:該市6家燃煤電廠17&燃煤發電機組中,13&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4個市(特區、區)生活垃圾全部焚燒發電,實現“零填埋”;2024年,六盤水市中心城區全年無PM2.5污染天氣……

  今日的六盤水,以山為骨,以水為魂,華麗轉身。既有工業的時代特徵,也有旅途上的詩和遠方;既有絢麗多彩的人文風情,也是近悅遠來的投資沃土。

  工業築基,文旅添勁。與氣候“搭&”相隨的是經濟“唱戲”八面風來。這些年,借助平台大招商,促成合作大發展,資金流、信息流、人才流跨越山海,潮涌烏蒙。工業城市六盤水,在轉型發展中展現新風采。

 城市IP的持續生長

  2004年,六盤水首次舉辦消夏文化節,首次將發展目光聚焦在氣候資源與文旅資源上。此後,每年夏天,六盤水都會發出“清涼邀約”。

  夏季國際馬拉松比賽、國際滑翔傘邀請賽、世界鞭陀大賽等一個個有影響力的賽事接續舉辦,吸引賽事愛好者跨山越海奔赴六盤水;烏蒙大草原、牂牁江、野玉海等景區景點敞開大門,喜迎八方來客……

  相遇於夏天,也在每一個夏日相聚。“康養勝地中國涼都”沉澱為城市IP,“相約涼都·歡樂避暑”從一個節日延展成一整個夏天的歡騰……中國涼都,火熱出圈。

  2020年,“消夏文化節”調整升級為“消夏文化避暑旅游季”。從“節”到“季”,一字之差背後,是六盤水貫穿四季的“文旅+”多産業融合、全域旅游發展之道。春有百花秋有葉,夏有涼風冬有雪,六盤水打破季節限制,立足旅居城市定位,從夏季首選邁向四季皆宜,聚焦“吃住行游購娛”,以新場景、新玩法、新業態滿足游客四季需要。

  5月5日至10月8日,2025年中國涼都·六盤水避暑季如約而至,以清涼賽事、清涼文化、清涼旅居為鑰,解鎖涼都夏日的N種打開方式,形成“周周有亮點、月月有特色、處處有清涼”的文旅新場景。

  20年前,六盤水用“涼”字撕開工業城市的刻板印象。20年後,這座城以“涼”為帆,在高質量發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記者 魯媛 尚宇傑)

【糾錯】 【責任編輯:李濤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