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來登記育成高粱品種十五個
貴州酒用高粱不再單一
這段時間,仁懷市紅谷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喜訊連連:繼規模試種的酒用高粱懷紅2號喜獲豐收後,因品質優良被酒廠預購。
懷紅2號是省農科院旱糧研究所培育的新品之一。今年9月,在貴陽市清鎮市衛城鎮上水村,由省旱糧所指導的200畝酒用高粱種植示範基地也喜獲高産,平均畝産比預期高出近50公斤。
酒用高粱是我省打造千億級白酒産業的原料基石。“十四五”以來,省旱糧所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從種質資源開發、良種選育、高效種植、産品開發和推廣等方面發力,聚力構建現代化技術研發和利用體系,助推我省酒用高粱産業“紅火”發展。
“為解決酒用高粱全産業鏈共性關鍵技術難題,我所組建了應用基礎研究和全産業鏈創新兩個團隊,近年來在種、耕、管、收、儲、運等環節取得了一批研發成果。”省旱糧所負責人介紹,近年來,該所還收集了400多份來自省內、1000多份來自世界各地的高粱種質資源進行遺傳多樣性分析和表型精準鑒定,篩選出多份可抗高粱兩大病害——紫斑病、炭疽病的種質資源,讓“貴州有了育出高抗性品種的希望。”
今年4月,省旱糧所還完成了世界首張酒用高粱紅纓子的基因組裝,可以更準確地識別高粱遺傳研究中的遺傳變異,為酒用高粱分子育種提供了寶貴的基因組信息資源。“單寧含量、支鏈澱粉含量、籽粒大小和性狀、果皮厚度和穗型是影響醬香型白酒釀造工藝、釀造品質、出酒率的重要因素。”省旱糧所酒用高粱應用基礎研究團隊負責人&&,該團隊已挖掘、克隆了控制它們的基因,目前正在對調控機制進行研究,成果應用將有效提升醬酒品質。
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我省已登記育成高粱品種15個,其中省旱糧所11個,均具備畝産500公斤以上潛力,豐富了我省酒用高粱品種類型,基本解決了我省酒用高粱品種單一的問題。同時,新育成的品種均是糯質高粱,相比我省主栽的紅纓子高粱品種,成熟期更早、生長一致性高、抗病性強、種皮厚,完全滿足醬香型白酒耐蒸煮、翻糙的釀造工藝要求,特別是黔高7號、黔高8號、紅粱豐1號支鏈澱粉佔總澱粉比例高達91.47%以上,出酒率高,單寧含量適中,夯實了貴州白酒産業發展根基。(鄒林 楊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