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走進貴州省博物館,一張泛黃的紙條靜靜躺在庫房裏,從這件無聲的國家一級文物中聆聽歷史的迴響,它承載着紅軍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
時間回溯到九十年前,在長征途中,紅軍隊伍始終面臨着四大困難,打、走、吃、穿。其中,吃是最首要也是最艱難的問題,但是紅軍隊伍始終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堅決維護人民的利益,絕對做到不與民爭食。
1935年,紅一方面軍長征途經貴州省遵義涼水鄉時,借宿在村民趙金和家中,與他協商購買他家的肥豬並請他帶路去金沙,付給他蘇維埃幣15元和兌換條一張作為費用。
這張國家一級文物、貴州省第一批革命文物“紅軍連長陳樹容購豬兌換條”(紅軍買豬條)全文為“收到紅軍部連買趙姓肥豬一隻,國票壹拾伍元正,每張即付銀幣一元。我軍走後轉來再用。此致,連長陳樹容。”
趙金和堅信,紅軍走後還會“再來”,堅信紅軍戰士的誠實不欺,小心地將字條保存在一個小木匣子裏。
貴州解放後,趙金和不是沒有想到15元蘇維埃幣可以兌換同樣數目的銀幣,但他早已把這幾張蘇維埃幣看得比銀幣更重要、更有意義,所以依舊珍藏着。
1952年,趙金和的兒子趙玉林持鄉政府介紹信及蘇維埃幣,在遵義桃溪寺辦事處兌取了人民幣35000元,正合15元銀幣之數。趙金和知道後十分生氣,將兒子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1954年,這張“紅軍買豬條”由中國人民銀行貴州省分行撥交,藏於貴州省博物館。
從買豬條的故事中,可以看到黔北人民對紅軍的擁護愛戴之情是多麼熱烈而誠摯。昔日“紅軍買豬條”故事的發源地,如今已更名為遵義市紅花崗區長征街道涼水村涌泉組,當地村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涼水村地理位置優越,隨着新型城鎮化建設加快推進,涼水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産業比重大幅增長,村集體收入增長迅速。
1968年出生的尹強,是長征街道涼水村黨總支書記和村委會主任,從小在村里長大的他清晰地記得,小時候村裏的道路都是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如今,全村道路已全部硬化,一棟棟小青瓦、白粉墻的黔北民居掩映在青山綠水間,村民三三兩兩坐在屋前閒聊。去年,在涼水村7個村民組中,涌泉組的集體收入位居第一名。
源於紅軍長征的歷史淵源,涼水村村支兩委以紅色文化為抓手,賡續紅色血脈,承擔起宣講長征精神,傳承紅色文化的責任。目前,全村共有109名退役軍人,13名現役軍人,90名黨員。
為更好地宣傳長征精神,涼水村專設了2名紅色文化宣講員,一個季度至少舉行一次紅色文化宣講;不定期播放紅色電影,村民們一起聚攏看電影、聊家常;村裏還組織黨員及時學習,及時“充電”,增強為群眾服務的信念和本領;通過壩壩會,了解村民心中所想,將最新理論政策送到家。
有時候尹強在學校進行紅色精神宣講,也會説起當年紅軍路過涼水村和“紅軍買豬條”的故事,“長征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我們一定要牢記歷史,讓長征精神成為我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動力。”尹強説。(記者 吳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