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資源循環再利用靜脈産業園內,每天都有超過200噸的汽車、家電、醫療等種類的廢棄物在此重獲“新生”,再次融入下游産業。
這裡是全國唯一一家集醫療廢物處置、輸液瓶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廢舊電器電子産品回收處置,以及循環經濟科普培訓於一體的産業園,正加快推動我省廢舊資源循環再利用,助力綠色經濟發展。
貴州一直堅持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着力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力爭到2025年,全省綠色經濟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達到50%,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顯著提升,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初步形成。
生産體系不斷壯大
在撕鋼機、抓鋼機的密切配合下,一輛車被迅速拆解,單日可完成80輛報廢汽車拆解回收;
PP輸液瓶袋回收清洗生産線上,歷經9道工序,無污染的塑料輸液袋、玻璃輸液瓶經過粉碎、漂洗,瓶身、瓶口和橡膠被回收再利用;
…………
如人體血液循環中用於回流的靜脈一樣,靜脈産業是對資源循環利用産業的生動表達,産業秉承循環經濟理念,有機協調“垃圾過剩”和資源短缺的兩個難題,不僅改變了我們的生活,也讓産業鏈、供應鏈的上游更加綠色。
投建靜脈産業園的貴州天之源環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在規劃建設廢舊傢具、廢舊紡織品以及有色金屬回收處置項目。“我們現有年處理廢棄電器電子産品550萬台、報廢機動車10萬輛、醫療廢棄物1.3萬噸、廢塑料3000噸、有機固體廢物10萬噸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將再投資75億元,為‘無廢城市’建設添力。”該公司外聯部主任黃海洋説。
在貴州爐碧經開區內的貴州眾鑫達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內,一垛垛難以降解的廢舊塑料被機器粉碎為細小碎片,或被重新熔煉為顆粒狀材料。“目前,我們已通過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體系等認證,具備年産6萬噸再生塑料的能力,再生産品可用於電子電氣、汽車、建築等下游産業。”眾鑫達再生資源公司總經理陳劍明説。
隨着一家家廢舊資源循環再利用企業的不斷落地,我省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産體系正在不斷壯大。
構建回收利用網絡
為推進垃圾分類回收體系與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兩網融合”,貴州明確以供銷社系統和民營重點回收企業為主體,構建覆蓋城鄉的廢舊家電、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網絡。
“今年我們聚焦‘兩新’政策,着力構建全生命周期的再生資源循環利用體系。”貴陽市供銷社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立足“兩網融合”,正與17家第三方專業回收企業合作,並在省供銷社統籌協調下,與其他8個市州供銷社開展再生資源回收業務橫向聯合。
作為建設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範城市,貴陽進一步釋放資源整合優勢,除放大職能部門、企業作用外,還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紐帶作用,推動再生資源産業再上新&階。“我們整合了240余家會員單位的1300余個回收網點資源,構建‘企協聯動’資源回收體系。”貴陽市再生資源行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説。
在消費端通過整合“換新”與“回收”,不斷拓寬廢舊消費品的回收渠道。蘇寧易購貴州區域市場策劃部總監周丹介紹,在收舊送新流程上,他們以店為單位,積極開展“蘇寧易購服務社區行”活動,為消費者提供免費上門、免費測量、免費拆卸、免費搬運等換新服務。
業內人士&&,借力擁有供應鏈管理能力、物流履約服務基礎設施並能融合終端場景的流通型企業,將有力帶動上下游企業建立綠色採購、生産、營銷、回收的物流體系,打開資源回收市場的增長新空間。
利用水平再上&階
“磷酸鐵生産中産生的酸洗廢水,經過膜法處理後,污水得以回收處理,生産實現零廢水排放,較傳統工藝節約30%以上的運行成本。”沃頓科技研發部門有關負責人介紹。
貴州省新能源電池回收利用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貴州嘉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皓&&,將立足自營企業年處理1.5萬噸新能源廢舊電池的能力,加強與科研院校“産學研用”合作創造新技術、新工藝,多方聯合共同促進行業規範化發展。
作為獲得工信部發布的“梯次利用”和“再生利用”雙資質企業,中偉股份相關負責人&&,目前正在申請一項名為“一種電池回收物的處理方法及富鈷冰鎳”的專利,加碼研發築牢技術“護城河”。
工信部日前發布的五批《新能源汽車廢舊動力蓄電池綜合利用行業規範條件》企業名單中,貴州已有5家企業入選。貴州還在積極引導和培育具備生産能力的企業申請白名單,完善新能源動力電池及材料産業可持續發展的創新性配置。(記者 管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