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質增效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産力的目標,今年來,安順經開區的聚福菌食用菌生産企業,通過種植技術升級、大棚智能升級的雙升級形式,將362個大棚進行升級改造,現如今,不僅解決了生産力低下的問題,還夯實了該企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基礎,為産品走出國門提供了生産保障。
大棚內景
走進聚福菌食用菌種植大棚,工人正在采收今年最後一茬夏菇,采收完後將對整個大棚進行升級改造,通過原來的地棒種植改成現在的立架種植,大大擴大每個大棚的生産力。
楊松霖
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松霖説:“以前的大棚它以那種地擺,地擺就是放在地面上那種形式為主,它有一個弊端就是它每一個大棚,它只能放4000棒左右。加上這個成架以後,現在這種棚一個棚是在6500棒,他可能在原有4000棒的基礎上,就增加了50%以上的這個容量。”
改造後的工廠內部
可是,增加菌棒生産並不是該企業的提質升級的重點,智慧種植才是這次基地改造的最終目標,在現有的出菇棚不遠處的培育棚,一台&嶄新的智能設備已經安裝完畢,現如今技術員只要通過每天的監測數據,就可以實時地對大棚進行調控。楊松霖説:“我們一開始每天就來觀察他的動態,就觀察他這些設備運行情況,因為我們上面都是有那個溫度感應的,濕度也有感應的,他都有這個記錄的,不是只需要監測他這個時段,我規定這個時段,他這個數據是否穩定就OK了。”
工人正在採菇
通過嚴格的智能把控,根據種植的品種進行實時的技術調整,現如今,該企業種植出來的各類食用菌,品質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我們現在一開始是用智能終端,因為在菌絲走滿這個菌棒的過程當中,它需要調控那個溫度,二氧化碳之類的這些環境因素,所以保證這個菌棒的這個生長時間,把控時間,然後把控它的一個品質,主要是這個問題。”楊松霖説。
據了解,該企業依託科技創新,通過改造香菇種植大棚,實現了自動化控制、規模化種植,解決了以前靠天收、一二級菇不足、種植規模受限等多個難題。改造後的大棚一年可培養500余萬個菌棒,年産香菇預計可達900余萬斤。
楊文俊
貴州聚福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文俊指出,通過智慧化大棚的改造,把原有的362個大棚,全部進行提質升級改造,同時將養菌房,通過安裝智慧化的智能設備及空調等設施,達到全天全年能夠全方位的恒溫,讓出菇率比原來提高了兩倍左右,在提高了生産率的同時降低了企業的生産成本。
近年來,該公司從食用菌種植入手,聚焦菌種生産、培育,“恒溫大棚”建設,鮮菇精深加工等環節提質增效,不斷加強科技創新,加快轉型升級,將公司的香菇、金耳、靈芝、牛産業作為四大農業板塊發展,加速形成農産業現代化體系。
楊文俊&&,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投入,以市場為導向積極發展,對於國有企業來説,更多的産品、更多的深加工以及提高新質生産力,提高企業的這個生産能力,降低生産成本,以獲得最大的利潤。(程倩 趙才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