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節市烏江源&&畫廊風光。張加林 攝(貴州圖片庫發)
秋風習習,10月的貴州,藍天白雲,青山碧水,滿眼儘是“生態綠”。
貴州是長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17.6萬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25萬座大山孕育絕美自然風光,4697條河流縱橫交織奔騰流淌,造就了“黃小西,吃晚飯”等代表性景區獨特風光,向世人展現這片多彩土地的無限魅力。
自2015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建立以來,解決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啃掉了一批過去沒有啃動的“硬骨頭”,消除了一批影響高質量發展的“老大難”問題,成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抓手。
對於貴州,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如同“良醫上門”,對我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進行全方位全覆蓋大體檢,為我省解決環境問題、補齊生態短板帶來重大契機。
環保督察利劍高懸,美麗貴州乘風奮楫。全省上下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力配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以更高站位、更嚴態度、更高標準、更實舉措紮實推進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問題整改,做好督察整改“後半篇文章”。
截至目前,由前兩輪中央環保督察中發現的問題形成的172項整改任務,貴州已完成167項、完成率達97.1%;群眾信訪舉報共8473件,已全部辦結,辦結率100%。
風正一帆懸,發展又日新。今天的貴州,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之勢愈發強勁,每一寸土地都勃發出“向綠圖強”的生機與活力。
動真碰硬,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秋日,走近赤水河,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空氣中瀰漫的濃郁酒香隨風飄蕩。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唯一仍然保持自然流態的大型一級支流,既是中國優質醬香白酒重要生産地,更是重要生態屏障。
然而,雖幹流沒有水電開發,但支流上密集的小水電,切斷了赤水河舒展的經絡,破壞了河流的生態系統完整性、穩定性和生命力。
2020年,長江警示片披露,貴州赤水河流域已建成各級水電站224座,建設密度最大的習水河每2至3公里就有1座水電站,部分電站未落實生態基流要求,導致下游河段脫水幹灘,嚴重影響魚類生存。
為保護赤水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一場赤水河小水電整改環境“整治戰”正式打響。貴州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一站一策”的原則,第一時間成立工作專班,有力有序推進赤水河流域小水電站清理整改,並將於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退出任務。
“從一潭死水變成了一汪活水!”在習水縣獅子電站的所在地,當地居民這樣形容小水電拆除前後水生態環境的變化。
隨着小水電的陸續拆除,潺潺流動的水中也傳來了生態恢復的積極訊號——鰻鱺、鳡、異鰾鰍鮀、紅唇薄鰍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魚類,陸續在赤水河流域貴州段被監測到,成為整改取得成效的最佳佐證。
作為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的延伸和補充,2023年9月,我省啟動新一輪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變“被動應考”為“主動出卷”。
進工廠、下礦山、查水域、訪民居……各督察組深入一線、深入現場,查實了一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並嚴守整改時限要求,嚴把整改驗收標準,嚴肅監督問責機制,確保問題真整真改。
作為全國首批、西部唯一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我省堅持一體推進治水、治氣、治土、治廢、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鄉,從點滴匯聚江河,全面築牢長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
久久為功,增進民生環境福祉
“這幾年,貴陽空氣越來越好,天氣好的時候我都要來觀山湖公園走一走,很是神清氣爽!”今年62歲的觀山湖區居民黃先生感慨。
生態環境部通報的今年1至6月全國空氣質量狀況顯示,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貴陽市位列第三;在168個重點城市空氣改善質量排名中,貴陽市首次位列全國第一。
對於老百姓來説,環境改善的幸福感更多來自看得到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
一場場環境“整治戰”、污染“殲滅戰”,歸根結底,就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感受最直接、要求最迫切的環境問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廣東游客“大臉貓與睡美人”在社交&&上分享了她在貴州旅游時的體會:“從貴州回來後萌生了一個願望:等退休後,便隱匿青山密林,尋一處凈土,建一座木屋,以山為被,枕水而眠,低頭是青綠,仰頭是星光。”
“青山”“凈土”“青綠”“星光”……一個個“關鍵詞”,成為貴州一張張走進人們心中的“生態名片”,詮釋着良好生態環境已成為貴州人民高品質生活的標配。
今年1至9月,全省9個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率為99.1%,在全國32個考核省份中排名第2;主要河流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達100%……這是一份寫在山川大地上的答卷,也是一份寫進人民心裏的答卷。
生態文明是全民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我省積極拓展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等應用場景,在促進節能、降碳、減污的同時,推動全民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現在,越來越多人行動起來,成為建設美麗貴州的踐行者、推進者、引領者。
協同推進,蓄足綠色發展動能
落日余暉下,銅仁市松桃自治縣九龍湖水面映着晚霞,碧綠與橘紅交織出一幅斑斕的秋日圖景。
“以前湖面大片黑色水域,看著很糟心。”在湖邊散步的居民吳靜見證了湖水由污變凈,“經過治理後,九龍湖越來越美,甚至有點讓人認不出了。”
松桃自治縣坐落於梵凈山東麓,與湖南省花垣縣與重慶市秀山自治縣交界地帶是我國錳礦儲藏量最為集中的地區,被稱為中國“錳三角”。
2021年,中央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指出:九龍湖附近的小河錳渣庫滲濾液大量滲入湖體造成嚴重污染。
我省從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生産方式轉變等方面綜合施策、標本兼治,創新採用“五法治錳”,全面治理松桃錳污染,祛除難解“頑疾”,讓錳産業高質量發展輕裝上陣。
其中,與清華大學專家團隊合作,創新採用“生化法”處理九龍湖受污染水體,實施九龍湖污染水體綜合治理工程。
2023年底,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出具的《九龍湖污染治理成效評估項目評估報告》顯示,九龍湖庫區水質良好,已達到或優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Ⅲ類水質,生物多樣性豐富,物種均衡,無需採取清淤等污泥治理措施。
九龍湖污染水體綜合治理工程初戰告捷,成為貴州錳污染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效的一個縮影。
今年以來,我省啟動新一輪八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首批省級林業碳票簽約交易;全省首單省級林業碳匯(碳票)用於生態損害賠償案件交易完成……
我省積極探索協同推進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新路子,形成保護生態環境的利益導向機制,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黔貴大地“只此青綠”間,生態保護久久為功,綠色發展活力奔涌,不斷向“新”發力、朝“質”攀峰,續寫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故事。(記者 王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