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農技人員下沉田間地頭助農增收-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農技人員下沉田間地頭助農增收

2024-10-14 10:15:05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10月13日電(記者楊欣)深秋時節,貴州省貴安新區高峰鎮龍寶村,大片水稻已經收割,留下短短的稻茬。種植戶劉文何很是興奮,“這一次不會再失敗了,我已經把當初的合夥人和我兒子都叫回來了。”他説。

  劉文何是高峰鎮文何農機專業服務合作社的負責人。多年前,他和同村幾個夥伴成立了合作社,可由於缺乏種植技術,創業遭受挫折。

  2022年,劉文何聽説興辦合作社有政府補貼,還有專家指導,再一次燃起了信心。“農業歸根到底是要有技術,現在有了技術支持,應該不會太差。”劉文何説。

  讓劉文何如此有信心的專家是貴陽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張斌,此刻他正戴着草帽對一片試驗田進行測産。“為了應對天氣影響,我們採取了很多技術手段,保證了1261畝示範田的産量,畝産還比去年略高。”張斌説。

  貴陽市鄉村振興服務中心正高級農藝師張斌正在示範田裏測産。新華社記者 楊欣 攝

  2022年,張斌響應貴州省農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行動,作為貴陽市農業農村局“揭榜挂帥”團隊的農技人員來到龍寶村。

  “專家在田裏的時間比我還多,莊稼有什麼問題一個電話他們就來了,這讓我們很放心。”劉文何説,之前失敗的一大原因是病蟲害防治不力。“一種蟲防了,另一種蟲又來了,稍有不慎就會減産甚至絕收。”

  張斌介紹,團隊在龍寶村龍寶大壩建成了“水稻主要病蟲害綠色防控物聯網”系統,該系統集多種智能化防蟲技術於一體,可利用不同光譜的燈光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等重大蟲害成蟲進行誘集,並通過田間氣象站採集水稻生育期溫度、濕度、降雨量等氣象數據,通過預警模型分析出防控最佳時期,精準指導防控工作的開展。

  長期以來,當地農戶水稻種植存在栽插密度低,鉀肥施用量不足,氮肥施用過多等問題。張斌帶領團隊在示範田內的水稻栽培中綜合採用增密、增鉀、調氮技術,保障了産量。“以前水稻每畝插秧基本在七八千穴,現在能到一萬二左右。”劉文何説。

  “今年示範田的畝産比農民自種田多100公斤左右,希望能通過示範效應,帶動整個壩區的村民增産增收。”張斌説。

[責任編輯: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