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工作者在貴州省安順市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貓營鎮的兩處洞穴分別發現兩個洞穴魚新物種,它們均隸屬於高原鰍屬,專家將其命名為“紫雲高原鰍”和“亞魯王高原鰍”,這一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期刊ZooKeys上。
論文第一作者、貴州師範大學研究生蘭昌婷介紹,經過形態比較和遺傳分析,這兩個新物種與此前發現的高原鰍有明顯不同。新物種的發現,讓貴州高原鰍屬的物種記錄增加至15種。

“紫雲高原鰍”活體照。(貴州師範大學動物生態實驗室供圖)
“紫雲高原鰍”發現於一處溶洞地下河裏,此處水流緩慢,棲息地在距離洞口約80米處,發現數量較少。洞穴內,該物種呈現出半透明的淡粉色,頭部和身體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塊。科研工作者將採集的標本在洞外養殖一段時間後,該物種體色逐漸恢復。

“亞魯王高原鰍”活體照。(貴州師範大學動物生態實驗室供圖)
“亞魯王高原鰍”的第一發現者、洞穴探險者王浩説,洞穴的垂直入口是一處位於半山腰的豎井,距離地下河約150米深。科研工作者在專業探洞人員的幫助下,借助繩索降到洞底,在地底的地下河中發現了這一新物種。
王浩介紹,“亞魯王高原鰍”名稱來自流傳於安順市紫雲縣等麻山腹地、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苗族第一部長篇英雄史詩《亞魯王》。“高原鰍形態差別不大,我們命名時將當地文化和物種結合起來,一看名字就知道是地方物種。”
貴州省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豐富的地下水系和溶洞資源,在過去5年間,研究人員已發現多個金線鲃屬、高原鰍屬、爬鰍屬等洞穴新物種。(記者 李黔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