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怎雷。
怎雷村位於三都縣都江鎮中部,距三都縣城41公里,是水族、苗族群眾聚居的傳統村落,國土面積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650米,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境內峰巒延綿,森林覆蓋率60%。共有226戶1062人,水族人口占60%,苗族人口占35%。村寨青山座座,梯田層層,200余棟傳統民居“幹欄式”建築保存完整。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水族、苗族同胞和諧共居300餘年,為民族團結的示範村寨,傳統年節為水族端節(第二批)和苗族吃新節。
怎雷晨韻。
傳統村落歷史悠久
怎雷村裏普遍流傳的“歷史”表明,苗族是這裡最早的居民,水族是從外地遷到怎雷村居住的。有關怎雷村的歷史,沒有具體的文史記載,只能通過相關的證據進行推測:從怎雷村現存建造時間較早的建築及其風格、樣式、工藝、腐朽程度等推斷,怎雷村古建築群的修建時代最早的應為清中期,最晚的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2001年11月,在修建怎雷村上寨公共廁所時,出土一批古錢幣,數量三百餘枚,其中有宋仁宗皇宋通寶,清康熙後歷朝通寶,太平天國錢幣,民國湖南、四川等省造銅幣,説明怎雷興旺發達在清中期以後;在怎雷水族寨的墓地裏,葬於清代的墓有數十座,其中有漢文字墓碑的十多座,時間最早的是韋氏墓,韋氏生於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葬於嘉慶十七年(1812),立有水族文字碑的墓1座,上面的時間顯示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由此看來,怎雷村的歷史可上溯到清中期乾隆年間,距今約三百年;根據都江鎮“萬人墳”碑文及怎雷村出土的太平天國錢幣、民間傳説故事考證,怎雷村苗族、水族群眾踴躍參加了清朝咸豐、同治年間羅光明等領導的都江地區各族農民反清起義;據85歲的村民韋以勝口述,他們家族遷居雷,到他這一代,已歷經了十八代人,現在老人的長孫已25歲,按一代人二十年計,該家族遷居此地當有三百餘年歷史。以上證據表明,怎雷村的歷史當為三百年以上,接近四百年。
怎雷全貌。
水電路訊改造“點亮”古村落
21世紀前,怎雷村未接通自來水,靠人工到自然水井挑水使用,村內有自然地表水井5口,還有充足的山泉水,足夠人畜飲用及灌溉使用。2014年,村委會組織修建自來水,將沙子坡地的溪水引入村寨,自來水安裝到每家每戶,改變了人力挑水的現象。灌溉用水為山泉水,群眾自己修建簡易溝渠引水到農田,用於農田灌溉。
1986年以前,怎雷村無電力設施,村民靠松香、菜油、煤油等點燈照明。1986年12月24日正式供電,怎雷村成為都江鎮最早用電的村寨;20世紀90年代農村電網進行改造後,改用南方電網供電系統,自此怎雷村電網實現全覆蓋。
20世紀80年代以前,怎雷村未通公路,村民出行基本靠步行,條件好的家庭騎馬出行。1985年8月,三都縣交通局按省標鄉村公路標準測設,開工建設都江至巫不公路,1987年6月完工,公路全長34.4千米。1995年,村民出工出力,開挖村寨至X031縣道(都江鎮至巫不公路)的毛坯馬路,開始通馬拉車。2003年,怎雷村組織人工開挖怎雷村連通X031縣道(都江鎮至巫不公路)怎雷路口的泥土路,勉強可通行小車。2009年,完成XO31縣道怎雷路口到怎雷村上寨道路硬化。2013年6月,完成都江排長河至巫不通鄉油路建設。2014年,利用國家扶貧項目完成怎雷上寨到怎雷下寨道路硬化,道路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方便當地群眾生産生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怎雷村無通信設施。1957年三都建立自治縣後,在都江開設郵電機構,通訊為手寫信件及人為報信,手寫信件主要用於通訊距離較遠的省外親戚朋友,人為報信則家中有重大突發事情,則派人往較近的親戚朋友家親自口述。2017年貴州廣電網絡接通,隨後中國移動、中國電信網絡陸續接通。2020年,怎雷村家家有手機、戶戶通網絡,有線電視用戶數量117戶,通訊方式已發生巨大轉變,電話或網絡成為村民主要通訊方式。
怎雷梯田。
文旅融合激活“美麗經濟”
怎雷村是貴州南部古建築群和民俗文化保存較為完整的民族村落,先後獲得貴州省民族文化村、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貴州省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色旅游景觀名鎮名村、第二屆中國最具價值(文化遺産)旅游目的地、中共中央宣傳部農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示範點、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貴州省鄉村旅游重點村、黔南十大古建築、黔南十大最美村寨等榮譽稱號。怎雷依託自身文化資源優勢,整合民族特色文化旅游資源,以點帶面開發並推出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旅游。
怎雷村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是一個原生態民族文化保留十分完好的水族村寨,地處峰巒綿延的大山之中,建於山坳緩坡地段,背負青山,前臨深澗,層層梯田從山腳累級而上,雲霧繚繞,氣勢恢宏,遠遠望去,村前是滿目金黃的稻田,村後是青松翠柏的山梁,村中是錯落有致的民居,村裏是繁忙勞作的村民,人文風光和自然風光相互交融。由於村寨建在高高的山腰上,稻田和民居只能依山而建,寨與寨之間有層層梯田間隔,形成一道亮麗的梯田風光。在這裡繁衍生息300餘年的水族同胞,至今仍保留和傳承着水族圖騰崇拜、宗教信仰、民族習俗、生活習慣和文化藝術等民族文化特徵,尤其是民居建築群最為突出,現仍保存着14棟上百年的“幹欄”式民居,為研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木質結構建築史不可多得的實物見證。
怎雷村水族攔門酒(資料圖)。
怎雷村梯田風光主要在上寨和中寨相間區域,人文風光和自然風光相互交融,由於怎雷村山高坡陡,稻田和民居只能依山而建,寨與寨之間有層層梯田間隔,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美女崖位於怎雷村下寨往東約一千米,整段懸崖由石壁組成,崖高約100米,石壁天然形成的棱角酷似一張女性的臉頰,搭配上山頂的樹木,像一個美女安靜地坐在那個地方,故而得名“美女崖”;冷暖洞為喀斯特地貌溶洞,位於怎雷村下寨,洞口平坦,洞深約2米,其內狹窄,該洞看似與平常的山洞無任何區別,但洞中溫差極大,洞內涌出的氣流與外界空氣相遇,凝結而成的白霧似銀練常年繚繞洞口,橫臥路面。
2020年底,怎雷村旅游設施有旅游標識標牌10個,風雨長廊1個,休閒亭2座,觀景亭1個,觀景&1個,跳月&1個,串寨旅游步道五千米;專業解説員1名,原生態水族文化演藝隊1個;精品民宿1家,即美途民宿,可接待10人,食宿一體,建築面積200平方米,包房數量5間,床位7個,主要以住宿、農家樂為主要經營內容,可供50人就餐;農家樂3家,可提供100名游客就餐;文化活動廣場1個,兼具停車場功能,可同時容納5輛旅游大巴或30輛小車。
怎雷村神秘的苗族鼓臧節(資料圖)。
古建築群保存完好
怎雷古建築群由上、中、下寨及排長寨四個自然寨組成,是貴州三都水族、苗族傳統民居的典型代表,是研究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化的重要實物,承載了明清以來三都縣水族、苗族文化的生活場景和聚落空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保護價值。怎雷古建築群民居共有200余棟,均為傳統的“幹欄”或“幹欄式”建築,其中百年以上“幹欄”民居有14棟,“幹欄式”禾倉111棟。2010年12月,被貴州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2月,黔南州人民政府、貴州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聯合授予“黔南十大古建築三都怎雷村古建築群”及“黔南十大最美村寨”。
近年來,怎雷村在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民族特色+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這裡不僅是傳統水族文化的保存地,更是現代鄉村旅游的一顆璀璨明珠。三都縣都江鎮的怎雷村,以其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鄉村旅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