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清流 長治長清
——貴州河湖長制改革成效的背後
作為長江和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之一,貴州高度重視河湖長制工作,在全國率先推進五級河湖長制,創新設置四級“雙總河長”和“四大班子人人當河長”;率先探索互派河長、流域河長等工作機制;首創性將河湖長制寫入地方性法規,先後&&6部地方涉水法規,目前貴州省4697條(個)河湖共落實五級河湖長22755名。
這項制度是什麼?這支隊伍如何做?成效如何?帶着這三個問題,記者近日走進江河湖庫,探尋貴州河湖長制改革實踐。
湄江河。(湄潭縣河長辦供圖)
做什麼? 一項制度破解“九龍治水”
湄江河,長江流域烏江水系的一條支流,亦是遵義市湄潭縣的母親河。
過去,由於污水直排、網魚電魚等現象頻發,導致湄江河水質一度變差。
曾經,湄江河陷入“九龍治水”但成效不佳的尷尬局面,多部門參與治理但成效不明顯。
2012年起,湄潭縣首創性構建河道綜合執法臨時機構,從林業公安、環保、農業、水務等部門抽調人員,成立湄潭縣河道生態管理綜合執法隊,齊抓共管讓湄江河重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抽調的人員都是脫産辦公,實行24小時輪班,河道有了專業的治理隊伍,垃圾有人打撈,亂搭亂建行為得到及時制止,污染河流的違法行為受到快速有力打擊,還開展了河堤復綠行動。”湄潭縣水務局河長制工作股股長牟雁介紹。
隨着執法工作的推進,“九龍治水”的局面成為過去,破壞水生態的行為大幅減少,湄江河逐漸變清。全流域飲用水水源水質監測達標率100%,斷面水質等級從過去的Ⅳ類穩定至地表水Ⅱ類及以上,絕跡20餘年的食魚鳥“藍翡翠”重回湄江河,水環境持續向好。
紅楓湖村級河長李政倫正在巡河。(張弘弢 攝)
怎麼做? 一支隊伍長年跟水“較勁”
清鎮市紅楓湖鎮駱家橋村村黨支部書記李政倫有個習慣,每天忙完工作後到穿綱河畔散步,手持夾鉗和垃圾袋,順着這條紅楓湖的入湖河流,撿拾岸邊的垃圾。
紅楓湖大部分位於貴陽市清鎮市境內,匯水面積1596平方公里,每天向貴陽貴安地區供水80余萬噸。
過去,由於工業生産排污、大規模網箱養魚、發展旅游不注重環保等原因,紅楓湖水體爆發藍藻,水質一度降至劣Ⅴ類,水環境受到嚴重威脅。
2017年,為保護紅楓湖生態,以李政倫為代表的13名村級河長成了守護紅楓湖的“主力軍”。
“每隔一天巡一次河,一次就得小半天時間。”李政倫告訴記者,巡河8年,他穿破了11雙解放鞋,為的就是能親眼看到紅楓湖的水質一天比一天好。
經過長期巡河與系統治理,紅楓湖水質等級從過去的劣Ⅴ類恢復穩定在Ⅲ類及以上,取水口水質穩定在Ⅱ類及以上,且逐年穩中有進。
多年的經歷讓李政倫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巡河理論”,“我們河湖長就是長期跟水‘較勁’,跟破壞水質的行為較勁,跟污染水環境的人較勁。”李政倫所言,也是貴陽貴安1356名村級河長的護河縮影。
有何效? 一眼望去水清岸美
桃源水庫,是貴陽市修文縣首座中型水庫,肩負着向周邊1200畝農田灌溉及修文工業園區的供水任務。
隨着城市化發展及工業結構調整,農灌需水量大幅減少。今年3月,貴陽築水水利産業發展有限公司與山東威海聖啟旅游開發公司,分別作為水庫建設方與水上運動運營商,共同利用桃源水庫“沉睡水源”,開發出貴州首個水上運動綜合項目“貴陽沖浪小鎮”。
“桃源水庫不僅提供了水源保障,四面青山環抱,3600畝的廣闊水域還為水上運動項目留足了場地,能讓游客在水庫之上‘乘風破浪’。”貴陽沖浪小鎮運營負責人譚政邦介紹。
通過盤活水庫閒置水資源,發展“水經濟”項目,這不僅是貴州河湖長制工作的“自選動作”,也是改革實踐的具體探索。
守護清流,已成為貴州全省上下的共識。貴州省水利廳河湖長制工作處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貴州省已簽發7道省總河湖長令,清理整治河湖“四亂”問題2.7萬餘個,與周邊省(區、市)實現跨界河湖聯防聯治全覆蓋,“河湖長”協作機制持續深化,河湖長制實現“有名有責”“有能有效”,讓全省江河湖庫長治長清。
上半年,全省119個地表水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98.3%,23個出境斷面水質優良率持續保持100%,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100%,全省河湖水質持續向好,河湖面貌明顯改善,邁向了建設美麗幸福河湖的新階段。(記者 張弘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