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時節,赤水河畔,暑氣蒸騰。一早,54歲的趙全才就趕到中國科學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保護與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研究站,輔助科研人員小心翼翼地為剛剛救助的受傷胭脂魚塗抹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治療。
“胭脂魚很珍貴,是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也是我們站重點保護的魚類資源之一。”趙全才曾經在赤水河打魚謀生多年。2017年赤水河流域開始實施為期10年的全面禁漁,他和漁民們轉産上岸,成為研究站的監測員。
赤水河,長江上游重要一級支流,發源於雲南,全長436.5公里,流經雲貴川三省,是連接三省的經濟動脈和人文紐帶,被三省人民譽為母親河、生態河、美酒河、英雄河。
保護長江母親河,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強調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要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環境治理責任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推動重要流域構建上下游貫通一體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綜合補償,健全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統籌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
同飲一江水,共護長江美。近年來,為攜手守護赤水河,雲貴川三省多舉措協力破解跨界流域治理難題,為全國的跨流域保護工作探索新路子、實踐新模式,提供新經驗。
立法協同,破除治理瓶頸
赤水河流經地域廣,兩岸廣布城鎮、鄉村、工業園區等。過去,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條件不一,三省“分河而治”,導致排污混亂、管理混亂。赤水河一度面臨污染、水土流失、生態退化等一系列問題。
2011年,貴州省率先頒佈&&全國省級層面第一部針對流域保護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規——《貴州省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首開流域治理、法規先行的改革先河。
2018年,雲貴川三省人民政府簽署《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三省生態環境、財政部門共同簽發實施《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實施方案》,建立雲貴川三省跨區域的橫向生態補償關係,實施期限為2018年至2020年。
然而,“分河(湖)而治”的被動局面仍未打破。
2021年,在全國人大的指導下,雲貴川三省人大常委會分別審議通過《關於加強赤水河流域共同保護的決定》以及各自的赤水河流域保護條例,並於當年7月1日起同步實施,開啟了三省共同保護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實現了區域立法從聯動到共立的躍升。
三省合力,聚指成拳,統籌推進流域綜合治理,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持續向好。據中國科學院赤水河珍稀特有魚類保護與水生生物多樣性觀測研究站監測顯示,鰻鱺等消失多年的魚類在赤水河重現,胭脂魚、紅唇薄鰍等魚類的發現頻率不斷提高。赤水河干流水質基本保持在地表水Ⅱ類水平,主要支流基本保持為地表水Ⅲ類。
今天,漫步赤水河畔,兩岸青山連綿、竹林茂盛,河水蜿蜒流向遠方,水鳥掠波、魚兒跳躍,儼然一幅亮麗和諧的生態畫卷。
保護協同,助力河水清清
地處赤水河上游的雲南省昭通市威信縣雙河苗族彝族鄉楠木村,穿村而過的赤水河二級支流苦豬河水清河暢。
“全民齊參與,共護赤水河。” “全國最美河湖衛士”、楠木村村級河長楊敏説,通過常態化巡河護河,持續開展院壩會、宣講會、清河行動,保護赤水河已成為全民的自覺行動,看到家門口河水更清、山川更綠、魚兒更多、環境更美,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貴州,省人大常委會2022年審議通過《貴州省赤水河流域醬香型白酒生産環境保護條例》,進一步依法保障赤水河流域的生産環境,推動流域綠色發展;每年堅持開展相關主題的環保行活動,大力宣傳長江保護法和赤水河流域保護“共同決定和條例”的貫徹實施。
四川&&了赤水河流域協同推進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工作方案,明確到2025年環境質量、生態功能、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體目標,着力將赤水河流域打造為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流域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綠色發展的先行示範區。
今年5月,“雲貴川三省四市政協2024年赤水河保護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在雲南省威信縣舉行。三省四市同步組織赤水河宣傳保護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村寨活動。
6月,由民革中央指導、雲貴川三省政協主辦的“2024年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在四川省瀘州市召開。會議通過了《2024年中國赤水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協作推進會“瀘州行動”》,將重點推進把赤水河流域打造成長江上游踐行“兩山”理念樣板典範、推進“赤水河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納入國家規劃等6方面工作。
未來,三省政協還將形成赤水河流域綠色高質量發展示範區等方面的聯合提案,努力達成系列重要成果,進一步推動赤水河流域協作發展往深處做、往實處走。
發展協同,推動綠色轉型
赤水市復興鎮鳳溪村,今年37歲的周孝霖少年時開始跟着父親在赤水河捕魚。退捕上岸後村裏的漁民轉變為竹農,上山種起了竹子,僅此一項每年戶均增收四五萬元。
因竹而美、因竹而富、因竹而興,“中國十大竹子之鄉”赤水緊抓國家推動竹産業創新發展政策和“以竹代塑”發展機遇,以竹興旅、以旅養竹,加快綠色轉型發展。
品竹海山珍、尋竹林雅食、飲竹都美酒……趁着今年夏季暑期旅游高峰,赤水啟動了首屆竹文化旅游季活動,通過“竹+夜游”“竹+美食”“竹+表演”等方式,推動竹産業文化發展。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區域和特有魚類重要棲息地,近幾年,三省拉開了一場與“護魚”息息相關的小水電整改攻堅戰。
截至2023年底,三省共拆除小水電321座,拆除數量佔赤水河流域小水電總數的86.1%。目前,雲南省已全面完成17座小水電站拆除退出任務,貴州、四川兩省將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退出任務。
為進一步優化赤水河資源配置,2023年,財政部、生態環境部組織雲貴川三省政府簽訂《第二輪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三省共同出資設立生態補償資金,在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設置7個生態補償監測斷面,根據赤水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質情況界定三省責任。
貴州省生態環境廳水生態環境處有關負責人&&,將會同省財政廳、省水利廳按要求實施《貴州省赤水河等八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辦法》,指導各市州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同時,堅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有機統一的空間布局,統一規劃産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推進流域綠色發展。
三省共治,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協同發力,推動形成“省際間生態環境保護共同治理,全流域保護一盤棋”的新格局,標誌着三省跨區域協同保護和聯合執法機制日益完善,赤水河流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保護和改善,成為長江“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生動實踐,不僅有力提升了流域地區的生態環境質量和居民的生活質量,也為深化區域合作、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記者 金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