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記者從貴州科學院獲悉,貴州省山地資源研究所科研人員近期在遵義市綏陽縣雙河洞開展野外考察時,發現一上層洞道內保存有一具較為完整的犀牛頭骨化石,經鑒定係蘇門答臘犀。研究人員取回了部分骨骼碎片做初步研究。

犀牛化石牙齒清晰可見
這具犀牛化石的腿骨等其他部位骨骼被埋在季節性地下河的沖積物中,但頭骨保存十分完整,兩排整齊的牙齒清晰可見,頭骨長約60公分。這是研究黔北地區第四紀古地理環境十分難得的基礎材料。

犀牛頭骨化石
科研人員將對本次新採集的樣品進行測年工作,了解這頭蘇門答臘犀生活的時代。並開展骨骼形態學、古NDA分子生物學、同位素地球化學等方面的研究,來推斷蘇門答臘犀的演化過程以及所在區域的古生態古環境特徵,進一步了解這種在中國已滅絕的大型哺乳動物。
蘇門答臘犀也被稱為亞洲雙角犀、毛犀牛,或被簡稱為蘇門犀,主要分佈在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在2019年3月的更新數據,全世界存活的成體蘇門答臘犀大約只有30頭。它們是世界上最瀕危的珍稀動物之一,被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記者 程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