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群眾防汛搶險紀實-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貴州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群眾防汛搶險紀實

2024-06-30 09:47:34  來源:貴州日報

暴雨中挺立的堅強堡壘

——我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帶領群眾防汛搶險紀實

  6月28日,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及時調整我省防汛應急響應,全省面上啟動省級防汛Ⅳ級應急響應,其中針對銅仁市、黔東南州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29日15時,黔東南州?陽河流域再次將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提升至Ⅱ級應急響應。

  汛情就是命令!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抗旱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有關要求,我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在防汛搶險主戰場挺起“主心骨”、當好“排頭兵”,充分發揮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奔赴防汛搶險一線,轉移危險區域群眾,用心用情做好服務保障,在“風雨大考”中彰顯責任擔當。

  聞“汛”而動

  6月29日,因為持續性大暴雨,黔東南州㵲陽河流域水位持續上升,當地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面對災情,鎮遠縣全體黨員幹部聞“汛”而動,奮戰在防汛抗洪救災一線。

  “不要怕、不要怕。”在鎮遠縣新大橋河壩街,因降水量過大發生內澇,洪水已將道路淹沒,水位漲至胸口,有10余名人員被困房屋內,救援人員一邊大聲安撫,一邊想辦法救援被困群眾。

  為做好此輪強降雨防範應對工作,鎮遠縣應急、水務、氣象、交通等部門入駐縣應急指揮中心開展實體化聯合值班值守。全縣黨員幹部聞令而動,奔赴防汛抗洪搶險救災一線。

  “我們和救援隊一起,用救生圈在和平社區成功轉移10多名群眾。在東關社區,已經轉移了50人到就近避難所。”鎮遠㵲陽鎮黨委委員、人民武裝部部長、副鎮長胡安平説。

  像胡安平一樣奮戰在抗洪一線的黨員幹部不勝枚舉,他們穿梭在被洪水淹沒的巷弄之間,為受困村民送去食物、飲用水等生活必需品。

  在滂沱的大雨下、在泥濘的淤泥裏、在湍急的洪水中,貴州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

  截至目前,省、州、縣各級救援、消防等9支救援搶險隊伍260餘人,和全縣幹部群眾5200餘人,正有條不紊開展抗洪搶險救援工作,並設置縣委黨校、青雲大酒店、山河事民宿等6個城區防汛緊急避險安置點,已安全緊急轉移群眾6000餘人,無人員傷亡。相關汛情將全天候監測,並實時對外發布,力爭將本輪降雨造成的災害降至最低。

  衝鋒向前

  6月28日至29日,鳳岡縣境內突發強降雨天氣,部分道路被淹、垮塌,房屋進水、群眾被困。

  面對嚴峻的防汛減災形勢,當地黨員幹部逆雨前行,挨家挨戶奔走,緊急轉移群眾。

  29日凌晨3點,風急雨驟,家住鳳嶺街道的冉廣駕駛的小汽車被困水中。“當時車子一直往下滑,多虧了街道幹部和派出所的同志及時出手,才避免了一場事故的發生。”冉廣回想起來還是心驚膽戰。

  何壩鎮林光村地勢較低,不少地方遭遇水災,正在現場搶險救援的民警和消防人員,突然發現有兩位老人被困家裏,顧不上危險衝進老人家裏,直接背起兩位老人,搭起“人墻”護送到安全位置。

  汛情就是命令,防汛就是責任。我省廣大黨員幹部到最危險的地方,了解最真實的險情,解決最突出的問題。

  “老人家,你這個房子隨時可能垮塌,住着不安全。”開陽縣花梨鎮黨員幹部,逐戶排查班家院組邊坡隱患點時,發現腿腳不便的李奶奶獨自一人在家,第一時間幫助老人撤離。

  沿河自治縣客田鎮組織黨員幹部、志願者組建11支防汛救災服務隊奔赴防汛一線……

  面對汛情,我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把防汛戰場當成檢驗初心的考場,把衝鋒一線的逆行當成踐行使命的前行,在防汛一線樹旗幟、亮身份,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切切實實體現在防汛搶險救災中。

  守護群眾

  眼下,在遵義市播州區三合鎮馬坪村,當地黨員幹部正在帶領群眾進行農田清理,為後續補種做準備工作。

  連日來的強降雨天氣,造成馬坪村全村23個村民組不同程度受災,其中受災農作物575.15畝,成災面積410.75畝。

  災情剛剛緩解,三合鎮就馬上組織黨員幹部下沉村社,逐戶統計受災農作物品種和面積,並指導群眾補種大豆和紅薯,引進大戶改種夏秋蔬菜20余畝。

  守初心、戰汛情、擔使命。我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一方面積極組織防汛抗災,另一方面充分發揮貼近基層的優勢,時時刻刻做好人民群眾的“守護神”。

  安順市西秀區轎子山鎮黨委委員、政法委員、武裝部長謝澤華在保證群眾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帶頭扛穀子、搬玉米,將一袋袋糧食搬運到安全地點。“糧食是農民的命根子,我們既要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也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他們的財産安全。”

  黨群同心,群眾的需求在哪,黨員就服務在哪。

  關嶺自治縣廣泛組織駐村幹部、網格員、村幹部、黨員志願者等成立“黨員先鋒隊”“志願服務隊”,整合資源發放棉被、大米、消毒液、飲用水等愛心物資,進行電力、燃氣管線檢修、整體防疫消殺等災後恢復工作,爭取讓群眾早日恢復正常的生産生活。(記者 晏惠軒 李麗)

[責任編輯: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