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盤水:“富礦精開”拓展能源綜合利用空間-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六盤水:“富礦精開”拓展能源綜合利用空間

2024-06-09 09:42:25  來源:貴州日報

“富礦精開”拓展能源綜合利用空間

——六盤水煤炭産業主動搶跑 一路向“新”

  “挖煤不下井,輸煤不見煤。”這是六盤水市鍾山區大灣鎮“煤三代”管勇的經歷。“爺爺是挖煤人,他用鋤頭挖;爸爸是挖煤人,他用掘進機採;我也是挖煤人,坐在電腦邊上開採……”管勇説,“同為挖煤人,我很輕鬆!”

  有着“煤鄉”之稱的大灣鎮,曾經到處是煙囪,處處是廠房,財政收入八成來源於煤炭。2022年,六盤水市多能互補能源基地大灣2×660兆瓦(MW)低熱值(CFB)煤電項目建設在這裡啟動,大灣鎮找到了自己的“轉身之路”。

  初夏時節,走進該項目施工現場,吊車、起重機等大型設備不停運轉,各種運輸車輛往來穿梭,“本項目投資約50億元,目前各項工作進展順利,第1&機組2025年年底投産,第2&機組2026年一季度投産。”項目經理歐陽德説。

  作為貴州省、六盤水市“十四五”期間電力發展規劃重點項目之一,該項目主要建設2X660MW低熱值高效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CFB)燃煤發電機組,同步建設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等環保設施,並預留熱能轉接口。同時,配套建設超過70萬千瓦光伏電站和風電場,推進“風光火”多能互補一體化。

  “電廠煤源為中煤、煤泥、煤矸石等中低熱值煤,設計年耗煤量約423.9萬噸,形成了具有‘貴州’特色的循環經濟産業鏈,尤其是對煤炭生産過程中産生的煤矸石等副産品,做到了‘吃幹榨凈’、充分利用。”歐陽德介紹,該項目建成後每年發電約60億度,年均可實現銷售收入約25億元,年均繳納稅費近2億元。

  在大灣鎮10公里外,同為吃“煤飯”的汪家寨鎮,六盤水市和鍾山區政府在這裡成立了貴州鍾山野馬寨熱電有限責任公司(原野馬寨電廠),投入36616萬元,開展“熱電聯産”改造工作後,這座停産5年的電廠重新“活”起來。

  作為汪家寨鎮“地標”,這座電廠順應“能源革命”潮流,拓展能源綜合利用空間,讓“老枝”發“新芽”,讓一塊煤從黑色變綠色,由高碳變低碳,把污染變清潔。截至今年4月30日,該電廠累計發電10.15億千瓦時,供熱2.2萬噸。

  從“靠煤吃煤”到“點煤成金”,大灣鎮、汪家寨鎮把重心聚焦到“煤電聯營”和“熱電聯産”上,産業從“地下”走到“地上”,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翻開六盤水在“富礦精開”中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産力的一個篇章。

  因煤而建、因煤而興。六盤水從建市到現在,實質就是如何“玩轉”這塊能燃燒的“石頭”。由於煤炭儲量豐富,六盤水素有“江南煤都”美譽。但隨着産能過剩、盈利下滑,一度“紅火”的煤炭經濟漸漸“體力不支”。

  如何更好挖掘煤炭的經濟價值,打造更強勁的工業引擎?圍繞打造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全國重要的資源精深加工基地的“兩大基地”目標,六盤水“搶跑”,推動傳統産業“向高攀登”,構建現代化産業體系,一路向“新”而行。

  為此,六盤水精心編制煤化工産業發展規劃,組建煤化工産業發展專家庫,制定《煤化工産業招商三年行動方案》和“一圖三清單”。5月6日,貴州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八部門公布了貴州省化工園區(第三批)名單,六枝特區化工園區通過貴州省化工園區認定,批准同意水城化工園區按新建化工園區進行培育。

  前不久,貴州美錦華宇“煤—焦—氫”綜合利用示範項目1號焦爐焦炭順利出爐,標誌着項目由建設期正式轉入生産期。該項目是貴州省重大項目工程,總投資約100億元,包括焦爐煤氣制氫聯産合成氨、LNG項目、氫能綜合推廣應用等項目,“全部建成投産後,以前按噸賣的煤炭,將轉化為化工産品按克賣。”

  而位於紅果經濟開發區的龍鼎工貿,是雲貴煤礦企業的“4S店”,該企業依託六盤水的資源優勢,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不斷邁進,研發生産的礦山機械製造專用設備銷往貴州黔西南、雲南曲靖等地,2021年—2023年生産總值達19億元,獲得國家級專利證書35項,被評為國家級、省級“綠色工廠”企業。今年一季度,企業完成總産值1.36億元,同比增長10.55%。

  如今,六盤水漸次形成“一核心一基地多園區”的錯位發展格局,以貴州美錦華宇新能源有限公司、貴州新仁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六枝特區化工園區依託煤炭資源和鋰礦資源,重點發展現代煤化工和精細化工産業;以貴州能源水城“煤—焦—化—電”200萬噸/年循環經濟綜合利用項目、貴州旗力新能源100萬噸/年冶金焦及化産項目為主導,發展煤化工、化工新材料産業。

  做好“富礦精開”這篇大文章,六盤水的工業經濟中含“新”量越來越足,優“質”化漸行漸穩。據了解,到2023年底,全口徑工業增加值達到617億元,佔GDP比重達39.6%,高於全省12.4個百分點;工業投資佔全市固投比重的56.3%,位居全省第一位;實現工業稅收83.27億元,撐起稅收“半壁江山”。(記者 謝勇勇)

[責任編輯:吳雨 謝素香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