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施秉縣牛大場鎮牛大場村寧靜祥和,街道兩邊除了很多關於太子參的店舖外,與其他村相比沒有太多的特別之處。而在這片寧靜的土地上,一個産值過億的産業正在蓬勃生長——太子參,這也是打開牛大場村致富門的“鑰匙”。
“去年産值達到4.7億元,村人均收入2.6萬元。村裏常住人口8000多人,外出打工的不到200人。”牛大場村黨支部書記彭福蓉告訴記者,當前太子參處於管護階段,等到七八月成熟時,國內很多收購商都會前來,很是熱鬧。
曾經,牛大場村以種植烤煙為主,雖然有些經濟效益,但沒能形成産業優勢。
依託當地氣候、海拔以及土壤等條件優勢,1992年,牛大場鎮黨委、政府和農戶大膽嘗試,前往湖南、浙江、安徽等地考察中藥材産業發展,引進了太子參、白術等試種,由此拉開了發展中藥材産業的序幕。
僅一年試種後,村裏就掀起了太子參的種植熱潮,産業逐漸形成規模。“慢慢地,村裏面有90%的農戶在種植太子參。”彭福蓉説,不少種植大戶為了擴大規模,還跑到外地租用土地種植太子參。
白洪發從1999年才開始種植太子參,如今已成當地的種植大戶。2023年,除了自己種植的350畝外,他還通過收購其他種植戶的太子參,年交易量超過1000噸,交易額在6000萬元以上。
“2019年起,全村交易額和産值已經上億元。這兩年,更是穩定在4.7億到5億左右。”彭福蓉説,從我們村開始到帶動全縣,經過30多年的發展,已成為全國最大的種植産區之一。
太子參産業的發展壯大,一些問題也漸漸隨之而生。通常情況下,挖出來的太子參大部分需要通過曬乾或風乾處理進行儲存,在晾曬過程中,遇到下雨等情況就會造成損壞,帶來巨大損失。
為解決太子參粗加工的處理問題,2013年,種植戶曾明明投資160萬,在牛大場村建起了第一家烘乾廠。
記者在加工廠看到,雖然還未到太子參上市的季節,但生産線已經忙碌起來。
“平時會接到其他藥材産品的加工業務,一到了太子參上市的季節,訂單不斷。”曾明明告訴記者,加工廠年加工能力在1000噸左右,2023年加工廠的營業額達到270萬元。
繼曾明明的第一家加工廠後,村裏陸續又開了5家,在太子參上市的季節,全力滿足加工需求。
牛大場村依託太子參産業,還衍生出太子參清洗、太子參冷庫、農資等相關産業,打造出“藥湖避暑山莊”康體養生旅游扶貧示範基地。
“充分利用太子參延伸産業和民俗特色資源,發展‘美食游’‘鄉村游’,為游客和太子參收購商提供一個吃飯、住宿以及游玩的地方。”藥湖避暑山莊經理潘凱城告訴記者,游客在這裡可以品嘗到太子參相關菜品的同時,還可以露營、燒烤、釣魚、賞花。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接待游客近千人次。
30餘年來,牛大場村太子參種植已帶動擴大到全縣8個鄉鎮,規模從最初的幾十畝發展到如今的8萬多畝,種植戶從10余戶增加到現在的1.3萬戶。此外,還輻射帶動黃平、余慶、福泉、石阡等周邊地區種植太子參達20余萬畝。
2021年,牛大場鎮牛大場村被評為全國鄉村特色産業十億鎮億元村,牛大場村被認定為第十一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夏華 吳運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