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5月8日電 題:記者手記:年輕力量正在重塑山鄉面貌
新華社記者施錢貴
讓大山深處的原生態農産品更便利地“飛”出大山,這是很多“新農人”期盼實現的夢想。在貴州省開陽縣南龍鄉土香村,返鄉創業的“90後”鐘元海的夢想正在變為現實。
從開陽縣城出發,大約需要行車一個小時才能到達土香村。雖然交通不是很便利,但這裡良好的生態卻能産出品質優良的農産品,鐘元海嗅到了商機。
“以前很多人外出打工,不少家庭只有老年人在家。”回憶起創業之初的情形,鐘元海的眼神堅毅。為了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2011年,鐘元海從外地回到家鄉,將土地、山林充分利用起來,發展柑橘、土雞、藏香豬等特色産業。
沒有路就自掏腰包修路,沒有技術就自學技術。經過不懈努力,鐘元海的農場漸漸走上正軌,産業有了一定規模。
為了更好地把農産品銷售出去,他開始嘗試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新興銷售方式,取得良好效果。在家就可以把農産品賣出去,當地老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如今,鐘元海的特色農産品生産規模越來越大,他的農場年銷售額超過100萬元。這些農産品通過線上線下渠道,源源不斷地銷售出去,還帶動了部分村民就業。
記者採訪發現,在貴州農村,類似鐘元海的返鄉創業青年還有不少。年輕力量的到來,為廣大鄉村帶來了新産業、新業態和有別於過去的生産組織模式,成為推動農村融入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力量。
“95後”大學生夏發貴家住開陽縣龍崗鎮大石板村,大學畢業後,他決定回到村裏發展。2021年,他被選為大石板村的村支書兼村委會主任。“一開始心裏很忐忑,怕自己幹不好。”夏發貴説,但在老支書和其他村幹部的幫助下,他現在處理工作已是得心應手。
面對土地破碎、産業發展不成規模的村情,夏發貴從抓産業着手,組織村民成立混合所有制公司,通過發展生薑、羊肚菌等産業來壯大村集體經濟。
往自媒體、新媒體方向發展,通過宣傳本地的特色産業和文化來吸引客源,是夏發貴對大石板村未來發展方向的設想。同時,由於當地擁有較為濃厚的布依族文化,以及離貴陽較近等優勢,村里正着手打造具有民族風情的民宿,目前已經開始施工。
培育年輕的幹部人才,是重塑山鄉面貌的重要一環。“在開陽縣,每個村至少有3名後備村幹部人選。”開陽縣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林姜先介紹,當地正積極培育村幹部的後備力量。
近年來,農村的“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滿足年輕人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也在不斷提升,一大批有知識、有見識、有闖勁的年輕人選擇回到農村,他們必將有力地推動鄉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