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草莓博士”的生意經-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我們村裏的年輕人”|“草莓博士”的生意經

2024-05-04 17:52:1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貴陽5月4日電(記者李凡、郭可樹)天氣逐漸轉熱,在貴州省六盤水市鍾山區雙戛街道中箐村的一處水果基地裏,今年39歲的李世瑤在大棚裏勞作,他正帶着村民一邊給處於結果期的草莓補水,一邊翻地為種植西瓜做準備。

  “我們基地種有紅色奶油草莓、粉色玫瑰香草莓等10多個品種,最好的一斤能賣80元。”談到基地裏的收入,李世瑤樂呵呵地説,克服今年早春乾旱等不利條件,目前草莓基地已有20萬元的收入。“接下來,還有最後一季草莓,我還要用心管護基地。”他説。

  4月30日,李世瑤在大棚裏耕作。新華社發(許強強 攝)

  李世瑤家鄉所在的中箐村位於烏蒙山腹地,村子海拔在1900米左右,這裡海拔高、土壤貧瘠。“父老鄉親種傳統玉米、土豆,經濟效益不高,但我一直有個烏蒙山下的‘豐收夢’。”

  帶着這份夢想,2017年從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畢業的李世瑤,當年就選擇回到老家,開始盤算他的“農業經”。

  回到中箐村後,他先在自家的土地上試種了10多個品種的草莓以及部分鮮食玉米和冬小麥。“我最初就想試種一些高産新品種的經濟作物,讓每畝土地發揮更大價值。”

  經過前期準備,2019年,李世瑤帶着周邊的4個農戶一起投資10萬元,成立六盤水山海園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修建大棚、水利設施和流轉農民土地等方式,逐步種植草莓、西瓜等水果和其他糧食作物。

  從一名初出茅廬的學生,到一名優秀的農技專家,李世瑤這幾年撲在地裏精心鑽研,也吃了不少苦頭。“草莓比較嬌氣,各種生産環節都馬虎不得。有一年冬天,氣溫太低,大棚裏的花和果都凍壞了,我非常沮喪,不過後來也吸取教訓,每次極端降溫天氣到來,提前給棚內生火,給大棚加厚。”李世瑤回憶説。

  現在,在李世瑤的種植基地裏,不少設施“技術含量”十足:利用山地自然落差,用自流引水、滴灌等方式實現自流灌溉和自動施肥;增加粘蟲板、捕蟲燈等防治病蟲害;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達到保水保肥功效……每一處生産環節,他都耐心佈置。

  李世瑤不止專研草莓品種的種植,他的更大計劃是研究在高山地區以良種良法提升傳統農業的“含金量”。總結起他這幾年的主要經驗,李世瑤説,一是探索了“草莓+西瓜”的集約化輪種,二是通過優選品種推廣“鮮食玉米+馬鈴薯”糧食作物套種模式,讓高山農業“藏糧於地、藏糧於技”。

  2023年12月6日,李世瑤向村民傳授草莓種植技術。新華社發(許強強 攝)

  功夫不負有心人。李世瑤試種的多種農作物有了明顯成效,“經過幾年培育,有些草莓品種果大、産量高,還能提前一個半月早熟。優選品種的籽粒玉米每畝産量1578斤,高出當地玉米平均畝産一倍以上。”李世瑤介紹,他現在的合作社種植基地發展有50余個大棚,同時通過技術推廣,帶動周邊20多戶農戶參與草莓、西瓜、高産玉米等農作物的種植。

  安興江是李世瑤帶動的一名水果種植大戶。去年,在李世瑤的技術指導下,安興江和他妻子發展了22個大棚種植草莓,每個大棚為他帶來了2萬元左右的收益。“今年李博士對我進行了細心的技術指導,我還發展了15個大棚種植西瓜,期待今年有個好收成。”安興江説。

  如今,李世瑤在當地民政局、農業農村局等部門的支持下,成立了六盤水市山海園農業發展服務中心,為當地更多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我將繼續鑽研,深入田間向鄉親們傳授農業技術,帶動更多老百姓增産增收。”

[責任編輯:鄧嫻 黃勇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