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悄悄告訴你
有幾家涼都茶企
正抱團幹一件“大事兒”!
他們在最美四月天
品嘗醇厚綿長的茶香
開了一場“茶話會”……




最是人間四月天,品得春茶一口鮮。
春風拂過北盤江南岸,一坡坡、一溝溝、一畦畦茶樹舒枝展葉,柔嫩嫩,亮閃閃。
戴着斗笠、圍着面巾的採茶人三五成群,在一行行茶樹間十指翻飛、穿梭往返。
清明前後十天左右,是茶農、茶企、茶商、茶客們最忙碌、也最充滿期待的季節。


4月3日大清早,在茶葉加工廠裏又守了一夜的3個民營茶企老闆忙裏偷閒,相約帶上自家“新鮮出爐”的明前春茶,來到了水城區順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的茶山上。他們一邊品春茶,一邊商量一件“大事兒”。
“茶葉公司聯合我們地方企業、合作社一起搞‘茶産業聯盟’,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銷售,這兩個月試下來,我覺得整得成!”在外闖蕩多年後返鄉創業的六盤水國順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甘大國是個急性子。
甘大國所説的茶葉公司,是貴州涼都春惠農産業集團,前身為貴州涼都水城春茶葉股份有限公司。2023年12月,涼都春惠農産業集團着眼深化創新聯合體建設,以市場主體激發市場活力,牽頭成立了茶産業聯盟。
今年2月,國順集團正式加入茶産業聯盟;同月,國順集團生産的春茶被納入浙茶集團採購範圍:按照浙茶集團的生産標準進行加工生産,同時進入浙茶集團的統一銷售渠道。

這個消息給水城區騰鵬種養業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徐祥輝帶來了不小的衝擊。徐祥輝在茶産業深耕十餘年,雖小有成就,卻一直有一個困惑。
甘大國、徐祥輝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兩人成長和創業的龍場苗族白族彝族鄉和順場苗族彝族布依族鄉片區,是“涼都春”系列茶産業的核心産區,兩個鄉的茶葉種植面積大約在4萬畝到5萬畝之間,將近佔水城區茶葉種植面積的“半壁江山”。

涼都春茶生長於北緯26度,浸淫在春夏季平均氣溫19℃的環境裏,具有“高海拔、低緯度、多雲霧”等天然優勢。但這麼多年,外界對黔茶的認知卻多數停留在都勻毛尖、湄潭翠芽。涼都春茶,總處於一種“墻內開花墻內香”的窘境。
茶産業聯盟的出現,讓徐祥輝看到了一道亮光。
今年3月,騰鵬種養業農民合作社加入茶産業聯盟,成為第6家成員,同時進入了浙茶集團採購範圍。
短短數月,茶産業聯盟經過多方對接,已爭取了中科院、中國茶葉研究院(所)等強大的專業團隊技術支持,生産工藝上得到涼都春惠農産業集團指派的技術人員實時指導把關,管理規範上各家茶企時常互相交流、取長補短,銷售上有浙茶集團提供的穩定大市場……該聯盟的成立,還極大地促進了六盤水茶産業提質增效。徐祥輝很興奮,感覺自己比任何時候都踏實,都有盼頭。

4月8日,浙江大學茶學博士、浙江省茶葉産業協會會長、中國茶葉流通協會副會長、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毛立民(左一)到騰鵬種養業農民合作社現場查看指導春茶加工生産。
“這麼多年了,我們各家企業、合作社一直都是‘單打獨鬥’,加工標準隨意且不統一、産品品牌眾多卻缺乏影響力、銷售渠道五花八門卻不穩定,所以在市場上難以形成競爭合力。”徐祥輝對六盤水茶企發展的“瓶頸”分析,得到了貴州顥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張洪的讚同。

張洪曾是一名國家公務員,2022年主動放棄公務員身份,來到順場鄉娘娘山村開啟帶薪創業之路。特殊的經歷,讓還未加入茶産業聯盟的他,對此有着更深層次的見解和期許。
“通過茶産業聯盟牽頭,不僅為涼都春茶産業發展規範了生産標準,穩定了産品品質,擴大了品牌影響力,還促進了眾多的涼都茶企抱團發展、借船出海!”
近處是氣氛熱烈的討論,遠方沐浴在春天晨光裏連綿起伏的茶山,愈發顯得光影斑駁、生機盎然。

隨着小小一片茶葉,投入澄凈的開水中,緩緩浮沉、舒展,綿綿長長的清香嫋嫋飄散,甘大國、徐祥輝、張洪不約而同端起茶杯,細細品味起春天裏最辛苦、也最甘美的一口茶香,臉上寫滿對幸福的渴望!

一組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六盤水市全力推動茶産業發展,全市茶葉種植面積已達32萬畝,投産茶園達27萬畝,其中已建成3萬畝“萬元田”基地,平均每畝産值達到10468元。茶産業,成為承載起助農增收、擴大就業、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民心産業”。(記者 任舟影 韓雨 吳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