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學實踐持續升溫 “行走課堂”成為貴州冬季旅游新亮點-新華網
貴州頻道 返回首頁
>>正文

研學實踐持續升溫 “行走課堂”成為貴州冬季旅游新亮點

2024-02-02 09:31:21  來源:貴州日報

“行走課堂”成為我省冬季旅游新亮點

研學實踐持續升溫

  1月31日,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教育廳、團省委圍繞紅色、歷史、生態、非遺、科普五大主題,精心策劃推出了10條冬游貴州研學實踐精品線路和系列優惠政策,成為貴州冬季旅游的新熱點。

  多彩貴州因山水而秀麗、因人文而多彩,處處是景,全域可游。隨着特色資源的開發、旅游産品業態的豐富、交通條件的巨大改善,到貴州開展冬日研學實踐的各地研學團隊越來越多。

  日前,北京、上海、海南、雲南、天津等多地研學團走進貴州,在研學中暢游貴州、讀懂貴州,助力貴州冬季旅游持續升溫。

  重溫崢嶸歲月 傳承紅色基因

  一個個革命先烈的名字和面孔匯聚在全息影像構建的時空中,述説着長征故事。1月24日,由上海錦江旅游控股有限公司組織的30餘人親子研學團貴州之行的第一天,就走進貴陽長征數字科技藝術館“紅飄帶”,置身於一幕幕歷史場景中,行浸式感受長征路上發生的故事,感悟長征精神,築牢信仰之基。

  “平時都是從課本和一些書籍上了解到長征路上的故事,這次體驗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學生藺聿旸説。

  和“紅飄帶”共同形成貴州長征文化整體呈現“雙子星”的《偉大轉折》劇目,通過現代舞&創意和科技手段,藝術再現了“偉大轉折”這段波瀾壯闊的征程,一經推出便贏得觀眾滿堂喝彩。

  作為紅軍活動時間最長、活動範圍最廣的省份之一,近年來,貴州不斷摸清和梳理“紅色家底”,將分散零落的紅色文化資源連點成線、串珠成鏈,助推紅色旅游研學熱,累計發布了34條紅色旅游精品線路、10條重走長征路徒步旅行線路、首批10個最美紅軍村,讓2000余處革命遺址、753處長征時期留下的不可移動文物等紅色文化資源煥發光彩。

  “2023年夏天,團省委聯合省教育廳、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開展了‘青春遇見貴州·感受多彩魅力’全國青少年赴黔研學實踐活動,策劃打造以紅色文化、民族文化、橋旅融合、生態文明等為主題的精品研學實踐路線,為廣大青少年提供豐富的研學活動選擇和優質服務。”共青團貴州省委副書記楊楊&&,接下來還將從發揮獨特優勢、加大推介力度、完善精細服務、塑造工作品牌等方面努力,整體提升貴州在青少年研學實踐方面的吸引力和影響力,讓青少年在研學實踐中傳承紅色基因、啟迪聰明才智。

  感受多彩人文 拓展旅游空間

  位於興義的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是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貴州龍動物群化石産地保護館。1月中旬,一群熱愛古生物的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的學生,在這裡體驗挖掘埋藏在地下的古生物化石,製作化石模型,感受考古的樂趣。

  “在開採過程中,大家睜大眼、懸着心,小心翼翼地觀察每一塊石頭,儘管滿身泥濘,也不停下尋找的步伐。”學生徐梓洋説,豐富而神秘的地下化石,讓我們更加熱愛自然、對歷史更加好奇。

  對眾多研學學生而言,貴州17個世居少數民族所創造的人文風情,同樣讓他們沉醉。日前,來自北京、上海等地的中小學生們走進黔東南、安順、黔西南等地,感受“文化千島”的特殊魅力。他們走進丹寨萬達小鎮體驗古法造紙、苗族蠟染、刺繡等非遺項目,感受古鎮時光的悠閒與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在安順貴州蠟染博物館,欣賞大師級蠟染藏品,領略“東方第一染”的魅力,在屯堡文化博物館感受600年屯堡歷史;在西江千戶苗寨,換上極具特色的苗族服飾,品嘗長桌宴、觀看歡樂熱鬧的蘆笙樂舞;在瑤山古寨,體驗瑤族樹膏染、陀螺競技、荔波竹編等。

  “來貴州研學,讓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樣的人文風景,不同民族文化在這裡交織,綻放迷人光彩。”初一學生楊思涵説。

  立足自然珍寶、文化瑰寶資源優勢,貴州建設開發了一系列特色研學實踐課程。“我們堅持做到與落實國家課程、與學校教學計劃、與地域發展特色、與我省發展優勢有效銜接。”省教育廳二級巡視員雷忠勇説,目前,貴州已基本建立了符合地域特色、學段特點、成長規律、學校實際的研學實踐課程體系,相繼開發了自然類、歷史類、地理類、科技類、人文類、體驗類等多類型的實踐教育活動課程。

  探索科學浩渺 打造“行走課堂”

  “為什麼‘中國天眼’會選址大窩凼?它能監測到何種信息?脈衝星的回應是什麼樣的聲音?”近日,雲南師範大學附屬官渡中學高一年級的部分同學們帶着心中的諸多問題,來到貴州平塘,開展了一場歷時兩天的“中國天眼”(FAST)研學之旅。

  立於觀景&,低頭俯瞰大窩凼,宏偉壯觀的“中國天眼”盡收眼底。在研學導師的講解中,同學們感受大國重器深厚內涵,油然生出對祖國強大科技力量的自豪感和對科學家們無私奉獻的敬仰之心。

  研學是行走的課堂,當書本知識與現實體驗相結合,旅途就會變得鮮活而有溫度。

  近年來貴州在科普研學領域不斷深耕,涌現出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科普研學項目,成為引客入黔的新亮點。

  壩陵河橋梁博物館館長趙雄&&,自投入運營以來,壩陵河橋梁博物館累計接待來自北京、青島、上海、海南等20余個省份的3萬餘名學生開展橋梁系列研學活動。

  “目前,我省已有貴陽市的中國航發貴州黎陽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遵義市的遵義會議紀念館等14個單位先後被教育部評審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省級同步遴選命名了遵義市婁山關紅軍戰鬥遺址陳列館、安順市壩陵河貴州橋梁科技館等13個貴州省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各市(州)和縣(市、區)緊密結合學校教育需要,積極建設一批‘學校所需、基地所能’的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基本形成了國家、省、市、縣四級研學實踐教育體系。”雷忠勇説。(記者 黃若佩 實習生 王思彤)

[責任編輯:鄧嫻 劉昌餘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