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凡人微光 唱響貴州正能量最強音
——“中國網事·感動貴州”2023年度網絡人物評選頒獎側記
1月22日,寒潮給貴州帶來少見的低溫冰凍天氣的同時,黔貴大地也喜迎瑞雪。在貴陽市北京路大劇院內,數百名現場觀眾的心更是被舞&上黔貴大地涌現出的凡人微光的大愛、奉獻、勇氣和堅守深深溫暖着,感動着。在“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開場舞的渲染中,“中國網事·感動貴州”2023年度網絡人物頒獎典禮開始。

現場合影。新華網 周遠鋼 攝
他們看似平凡,卻展現一致行動:服務社會,奉獻愛心,使得平凡終究不凡。微光看似弱小,但秉承不變特徵:照亮他人,溫暖社會,微光得以聚攏成炬。
“我承諾我幹到幹不動為止”。早上七點多開始打掃陵園,義務解説英烈故事,24年來,沒有豐厚報酬,只有起早摸黑,家住仁懷市魯班街道隆堡社區的郭德剛無怨無悔,默默無聞堅持在魯班紅軍烈士陵園守陵人的崗位。

“中國網事·感動貴州”2023年度人物。新華網 盧志佳 攝
1999年,退伍老兵郭德剛,經民政部門批准,成為魯班紅軍烈士陵園的第二位守陵人。魯班烈士陵園是為紀念1935年魯班場戰鬥中犧牲的紅軍烈士修建的,這裡集中安葬了146名烈士的遺骸,2006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8年,第一位魯班烈士陵園守陵人、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兵劉福昌去世,郭德剛對他作出承諾,要守護陵園到自己走不動路為止。
郭德剛滿懷深情地説,這裡安葬的146名烈士,145名烈士沒有留下姓名,他們告別家鄉和親人,為了新中國的誕生,拋頭顱灑熱血在異鄉,我們今天有這樣的幸福生活,吃得好穿得好,晚上睡得好,就是有這些老前輩給我們打的天下。

郭德剛守護烈士陵園。新華網 盧志佳 攝
為了守護烈士英靈也為了堅守自己的承諾,今年73歲的郭德剛仍在堅守。當然,郭德剛希望有第三代守陵人接續工作,守好紅軍老前輩遺骸,把革命光榮傳統和紅色基因、紅色文化代代傳承下去。
從余慶縣農業農村局前來參加頒獎典禮的楊再學説,就在這個月底,他就要退休了。1986年從當年的貴州農學院畢業參加工作時,他可能也沒想到,自己會跟鼠害防治打交道,而且一幹就是38年,這成為他工作的全部。楊再學的妻子劉坤芬甚至戲稱,老楊把自己變成了老鼠的“天敵”。名字中“再學”也説明了他工作的歷程,大學學的是植物保護專業,後因工作需要從事鼠害防治工作。他到處找資料自學,參加學術會議求學,硬是把自己“再學”成為全國知名鼠害防治專家、貴州鼠害研究的學科帶頭人,部分研究成果填補我國治鼠領域空白,獲科技成果獎28項,其中,省(部)級10項,市(廳)級18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各級先進個人表彰30余次,成為貴州省省管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先進工作者。發表論文175篇85萬字,出版著作20部200余萬字,實施國家、省、市級鼠害科研項目24項。先後主持或參與實施國家、省、市級鼠害科研項目24項。
説起即將離開工作崗位,楊再學動情地説,非常捨不得鼠害防治這個事業,新年的希望就是能在人才培養方面再做一些事,比如説舉辦一個全國的鼠害防治培訓班,培養更多的鼠害防治人才,來推動鼠害防治事業發展。

活動現場,張勇接受媒體採訪。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同樣是堅守,張勇,用一雙平凡與普通的手,在刀尖與砂輪摩擦的火光中堅守了22年,用嚴謹和創新書寫着大山裏的航天追夢人的一項項榮譽。張勇是貴州航天林泉電機有限公司的數控車工,也是航天科工集團的首席技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帶頭人,享受國務院和貴州省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頒獎典禮上播放的介紹片中,張勇手中各種不同的刀具和手上的水泡引起在場觀眾的注意,主持人特意讓張勇向觀眾展示他這雖是傷痕纍纍但能讓刀片“開花”的不平凡之手,這雙可以將加工精度控制在髮絲直徑的二十分之一的不平凡之手。
眼含熱淚,泣不成聲,一個敬禮,一次鞠躬。2023年6月在網上熱傳的視頻,讓億萬網民認識這位“村民捨不得他,他也捨不得村民”的第一書記莫光勝。莫光勝是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監管支隊副支隊長。五年前,莫光勝主動請纓,來到獨山縣友芝村做了駐村第一書記。2021年,任滿到期,當地村民聯名寫申請挽留,於是,莫光勝一幹又是兩年。五年間,他用汗水和腳步,闡述了新時代的警民魚水深情。
莫光勝説,能獲評“中國網事·感動貴州”年度網絡人物,是因為全省有很多駐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在基層一線兢兢業業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他只是一個代表而已。雖然即將回到原單位,但莫光勝的心思仍在村裏,他説今年村子裏新增加了1000多畝刺梨,總數達到1萬多畝了,希望更多的企業到村裏收購,讓群眾收入更有保障、生活更好。

活動現場,顧亞吉他彈唱“海嘎之歌”。新華網 盧志佳 攝
出席頒獎典禮,來自貴州海拔最高小學的顧亞帶來他心愛的吉他,為大家彈唱了一首“海嘎之歌”。多年前,顧亞在執教的六盤水市鍾山區海嘎小學寢室中一次不經意的彈吉他,引來眾多學生的窗外圍觀。從他們的眼光中,顧亞看到了好奇與渴望,於是,顧亞有了一個念頭:帶着孩子們學樂器。山裏孩子組建的樂隊誕生,孩子們四處借來的各式各樣的樂器彈唱視頻在網絡上引發了關注,音樂也為孩子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在自身努力和外界的關注幫助下,樂隊水平不斷提高,孩子們也在假期走出大山演出,變得活潑、開朗、自信,學校的辦學條件也越來越好。
顧亞認為,這份榮譽更屬於孩子們,接下來他要用音樂給更多孩子帶來快樂,希望能夠在海嘎村舉辦一場音樂會,也歡迎全國各地熱愛音樂的朋友來海嘎村做客。

工作中的夏飛。新華網 盧志佳 攝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急診科副主任夏飛領獎時特意穿上了白大褂。他説,作為一名醫生,救死扶傷的精神要在腦海中根深蒂固。從事急診外科和災難救援19年,夏飛一直是一位不懼急危險難的衝鋒者,除衝鋒在本省疫情防控一線外,還曾支援武漢、上海等地,是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的成員、專家。他説,把更多的生命垂危者從死神手中搶救回來,是醫生最大職業滿足感的事情。
在“再一次出發”的歌伴舞中,頒獎典禮落下帷幕,獲獎人物紛紛上&合影留念,共同期待山裏出“貴”人2024新篇章!
“中國網事·網絡感動人物評選活動”由新華社發起並主辦,新華網、新華社“中國網事”欄目承辦,是國內首個以基層普通百姓為報道和評選對象,由新華社記者走訪基層挖掘感人故事,不同機構推薦候選人,發動網民通過新媒體方式進行線上、線下評選並舉行年度頒獎典禮的公益品牌活動。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在貴州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的支持下,2023年“中國網事·網絡感動人物評選活動”首次落地貴州,進行了貴州專項評選。

活動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活動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活動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活動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活動現場。新華網 盧志佳 攝




